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戴尔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虽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缓减全球变暖趋势,保护环境。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为基础,针对我国立法方面的不足,对碳交易及其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山 《科技和产业》2015,15(2):39-44
碳交易市场涉及多个参与主体,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保证其良好运行。由于碳交易对象具有特殊性、专业性、复杂性,容易出现较高的市场风险,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碳排放信息的监测和核定是碳交易监管体系运行的核心。规范化、标准化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体系,保证了碳交易机制的正常运转。为避免碳交易价格的剧烈波动,有必要通过排放权储备、抵消项目等手段对价格进行监管。对于不合规行为,采取行政或经济措施予以惩罚。同时,应及早采取措施防范碳泄漏。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现状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但我国已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或政策规定.为我国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获得议价权,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我国必须完善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国内和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现状的对比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从市场和碳税为出发点提出了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议,分析完善的碳交易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5.
建筑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城镇化后期,随着服务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时,碳排放总量控制要考虑现有存量和未来增量。深圳的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以建筑能耗限额作为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的基准,综合考虑了建筑能耗模拟值、现在值和增长潜力,综合了现有法律和能耗监测基础,并确定了三个阶段的实施步骤,为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的扩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加,现行的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无法全面涵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从碳排放权现行会计制度及部分市场参与者实际会计处理出发,对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尽快建立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准则;将碳排放权资产化;根据持有目的不同确认不同的资产...  相似文献   

7.
8.
李炯 《浙江经济》2011,(18):40-41
浙江正处于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向以生态经济为主导的结构转型阶段,生态制度建设是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碳减排经济刺激手段,具有双重功效。既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又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然而,完全自由放任的碳排放权交易会因为市场固有的缺陷而引发金融风险,如碳排放权的社会分配不公和碳排放权交易的不完全竞争。因此,政府监管应贯穿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始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育尚未成熟时,政府需要培育市场良性运行的外部条件;市场逐步成熟时,市场将取代政府起基础调节作用;市场失灵时,政府能纠正这一失灵。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亚宇 《改革与战略》2011,27(7):31-32,83
文章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碳排放行为涉及多种法律关系,碳排放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以及出台《碳排放权交易法》等建议,从而为规范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嘉璟  李芳 《科技和产业》2024,24(11):186-192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研究数据平台,检索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6.2.4软件对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从发文量来看,逐年上升,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显著提升;从文献作者上看,作者间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合作;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热点为如何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关键词突现来看,目前研究更注重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路径的全方面探索。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制度安排,其对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大气污染治理都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应按照“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在新《环境保护法》中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定位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并从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的合理确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的分配、定价机制的选择、政府监管机制的健全等方面,来健全中国语境范式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权交易促使企业通过碳市场对碳排放配额进行公开交易,是促进企业低碳发展的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波特假说认为,合理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会改变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最终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外生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碳排放权交易有助于促进企业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当碳市场激励程度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行政处罚力度较小、减排设备的研发资金更充分时,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强。(3)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这一路径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未能同步提升也是导致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因素。研究结论为企业科学合理地设计碳资产管理模式,促进企业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的碳金融活动非常活跃,跻身这一阵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7个试点省市之一,《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碳金融时代的开启,未来还将有快速的发展。而碳金融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得到了丰富和演进。实体企业应在观念和知识储备等方面提升自己,积极加入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中。社会也要大力发展碳金融的现代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2月12日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两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自的职权范围进行界定,配额管理规定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发展方式;明确碳排放交易的主体以及交易产品;对碳排放核查流程以及申诉机制与配额清缴做出相应规制;同时确立监督管理机制。文章以上述办法为研究重点,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存在立法层次低、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定性不明、初步建立跨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等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2006—2021年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减碳和降霾协同减排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既能显著抑制地区碳排放,又能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PM2.5指数,实现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技术改造效应及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实现地区减排协同,同时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政策的减排效果。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资源型城市的协同减排效应强于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8.
郭薇 《产权导刊》2014,(1):50-50
正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于2013年12月26日上午正式启动。天津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在迎宾馆会见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一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客人来访表示欢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及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会见。黄兴国在会见时说,国家将天津列为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是对天津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对于加快推动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家层面尚无规范碳排放交易的法律法规,推动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需要立法先行。首先需要解决碳排放总量控制、减排义务设置、配额交易法定化等问题。应该大胆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和本地区特点,针对额度分配、碳排放量评价、市场中介和买卖等行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交易规则。  相似文献   

20.
逐步建立碳排放权市场,探索以市场机制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碳排放权的产品本质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深圳碳交易体系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目的的不同,建议采用不同的会计确认、计量模式,对碳排放权的分配、交易、调整、交付进行会计处理,并探索合理反映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信息披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