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志中的物产门目记载了一地所产的植物、动物、货物等资源,其中不乏对传统优质品种、土贡、出口产品等物产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记载。本文在简要概述方志物产和地标农产品的基础上,从本质属性、收录范围、命名规则、内容特征等方面探究方志物产和地标农产品两者之间的关联,分析方志物产史料在地标农产品品牌发展中的价值,并结合数字人文应用技术和研究方法就如何开发利用方志物产史料,服务于地标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几点设想,旨在通过方志物产史料的整理和利用,从文献学角度为地标农产品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对方志类典籍中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方志整理"古为今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摘抄自地方志的《方志物产》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农业专题性资料,内容涉及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和地区。通过对山西分卷的深入研究,分析文献中物产分类特征,结合中国传统分类方法,辅助计算机技术,构建一套符合《方志物产》自身特点的物产分类体系,实现类目名称的智能化规范处理,为基于《方志物产》内容的数字挖掘及可视化展示奠定语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4,23(2):55-62
文章根据苏浙皖三省198种方志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清代的蝗灾情况,纠正了《清史稿》和《清实录》中记载的不足,讨论了文献上关于清代苏浙皖的蝗灾记载、蝗灾分布和特点以及三省的治蝗措施等问题。文末附有作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物产"是方志必载之门类,可以追溯到先秦,体例形成于宋,完善于明。抄本《方志物产》是1950年代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主任的领导下,辑录、整理国内近九千种方志的专题性资料,是世界上唯一一套方志物产史料集成汇编,其价值在于鸿篇巨制、再造古籍、检索便利、真实可靠等,是不可多得的方志物产类编,利于各方面历史研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工作开展。新时代的史学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更细致的史料,应用日益兴起的数字人文技术来深度挖掘该《方志物产》,将实现古代文本与情报学、信息科学的完美融合,把我国的古籍数字化与方志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方志资料、档案资料,结合海关史料,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南丝茧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后,江南土货市场的发展,是丝茧市场繁荣的基础;生丝商品率大大提高,生丝的国内外市场有所扩大;蚕茧市场的发育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平衡性;蚕桑商品生产的兴旺、商人群体与商业资本的活跃、多层次营销网络的形成、市场环境的改善是近代江南丝茧市场逐渐成熟的原因和体现;在丝茧市场的发育过程中,又表现出浓厚的买办性、垄断性与投机性。  相似文献   

6.
保护自然资源是我国历代的优良传统。本文试图根据史书和方志中的有关资料,略述我国古代有关保护动物资源的认识、措施和经验,向人们提供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衡中青  刘竟  侯汉清 《中国农史》2007,26(3):132-139
本文介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收藏的《方志物产》资料的缘起及其引书挖掘的方法,并以其中著名的广东方志《岭南丛述》(物产)为例进行引书分析,从引书的历史时期、高频被引书、作者生活地域和引书学科性质四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原产美洲的辣椒于明末传入中国沿海地区,康乾时期由"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与滇缅通道等途径传入西南地区。随着引种成功和种植区域扩大,辣椒的本土化进程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产生了多样化的新品种及加工利用方式。通过对方志资料的梳理廓清了辣椒在西南地区不同时段的传播过程,文章认为该地区成为嗜食辣椒的典型地区是独特的环境条件、辣椒的特性、食辣人群的迁徙等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试析清代陕西的折丁、折田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耿占军 《中国农史》2000,19(1):67-71
本文根据大量的方志、政书从及实录资料,对清代陕西人口和土地统计中存在的折丁、折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清代前期文献记载中陕西的人丁数并非实际人丁数,而是经过折算的下下人丁数,并提出了下下人丁数与实际人口数之比值;同时,在对各地折田具体分析之后,提出了延安、榆林等地的折田比例,这对反映当时的人口状况和土地状况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方志物产》中关于梨的记载共3360条,涉及梨的分布、名称、品种性状、栽培管理、储藏加工、商品贸易、梨文化等各方面。该时期除了黑龙江,全国其他21个省均有梨的记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次是东南、东北和西部地区。梨品种的记载高达2384次,主要栽培种类为白梨、砂梨、秋子梨和新疆梨,各种类均有优良品种。通过全面系统整理《方志物产》中梨史资料,并结合信息技术清晰呈现了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梨种植区域分布、栽培种类及白梨引种迁移路径,可为梨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其他物产的挖掘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方志资料,重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发现这一时期每年都会发生水灾,危害最大;其次是雹灾,受灾地区广泛;然后是旱灾和虫灾;鼠疫、风灾和霜冻灾害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梁荫榕  文燕 《广东土地科学》2007,6(5):F0002-F0002
省方志《环境·资源》卷志稿一审业务会议于2007年8月3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就志稿一审中卷编委的审查意见进行认真逐条讨论研究,确定对本卷志稿进行再次修改后,于今年11月份送省方志办二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岗 《中国农史》2007,26(1):50-57
近代前后,广东商业移民是推动广西等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重要力量。本文依据方志、年鉴等方面的资料,以苍梧戎圩为个案,追踪考察近代广东商人的商贸活动对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农家经济变迁之深刘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质资料馆结合自治区地质资料提供利用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一站式服务体系,该体系集资料管理、资料查询、资料调阅、借阅定制、自动计费、资料加工输出、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服务方式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纸介质借阅服务转变为从入馆到完成资料借阅的一站式电子文件借阅利用服务。一站式服务体系具有简化借阅手续、减少审批环节、能够在线完成资料加工等优势,极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水平,提高了地质资料利用效率,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界定农户、自给性农户、兼业农户等基本概念入手,主要利用社会经济史研究者开发的方志、笔记、族谱、政府档案等史料,对明清时期我国兼业农户普遍形成并已相当发展的过程予以描述,以此为前提,对明清兼业农户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进而概括出若干理论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史》2006,25(3):12-12
农史和历史地理工作者王建革的《,浓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利用生态人类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草原地区农作学与草原学的科学知识与史料,主要是满铁资料中至今少有人使用的牧业和社会调查,外加1950年代内蒙各地丰富的档案。从草原、游牧、畜群以及社会活动诸方面,对传统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蒙古草原的游牧场景和社会运行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  相似文献   

17.
梁荫容  文燕 《广东土地科学》2007,6(1):F0002-F0002
由广东省土地学会承办的广东省志《环境·资源》卷编修工作已进入总纂、审查阶段。2006年12月27日,卷编办在广州市东山宾馆召开总纂业务会议,传达贯彻省方志办举办的总纂培训班对志书总纂业务的要求,部署安排了本卷志稿的总纂与审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华侨引进番薯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天锡 《中国农史》1998,17(1):107-112
本文以民国三年(1914)所修的《朱里曾氏房谱》(朱里,现为福建晋江市安海镇赤 店村)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家谱、方志等文献资料,对华侨引进番薯的时间重新作了考证,认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番薯已引入我国,这比通常所说的明万历年间要早180 余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勘查一直沿用传统的"地质资源-煤田地质勘查--煤炭资源"发展模式,造成获取矿种少、资料利用率低、勘探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弊端,文章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构建了投入减量化、资料再利用、工作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型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并将该模式具体应用到地质综合勘查、煤矿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煤炭地质资料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接触社会主义新方志已经近30年了,读信用合作社志还是第一次。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研习史志,对信用合作之道,素来缺知少识,因此,初读《平定信用合作社志》(以下简称“信合志”)时,感到陌疏。边读边品味,亲近感越来越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