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和互助能力。贵州发展新的空间布局中存在较为凸显的问题,要破解发展困境应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空间结构优化,市场网络体系构建以及经济合作原则设定等方面做出探索,才能使贵州经济发展呈现共赢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日益显露,突出表现为省内各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各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对这种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扩大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指出,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缩小广东区域间贫富差距,维持各区域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璟 《商业时代》2008,(12):103-104
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存在巨大差距,而国外的研究对一个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距巨大的大国经济体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十分欠缺.本文将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和金融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基础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从经济增长、宏观税负、边际税负角度,运用回归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讨论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贡献的联系与差距,以期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这些差距,逐步实现区域间经济、税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迎头赶上,必须不断识别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全疆68个县为经济研究对象,并将其划分为南北疆两大区域,通过采用基尼系数、差异系数以及Theil系数法对全疆县域经济总体差距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然后通过Theil系数的分解对新疆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但是在通过Theil系数分解后发现在区域差异中,南北疆区域间的差距占主导地位,且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一种方向的发展趋势即北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南疆地区则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地方行政分割,造成重复建设,区域同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社会效益等.应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破区域间的市场分割,逐步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进一步发展各地区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投入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增长,以及当经济差距缩小时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变化特征。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区际流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城市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向效应;苏南、苏中、苏北研发投入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程度高于总体平均水平。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间研发投入合理流动、统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差距的分解与测算——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对江苏省1978-2006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区域内部差距并不明显,而区域间差距是造成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并呈持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西部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突破点,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特指承担具有国家意义的经济功能的中心城市,可以是全国经济中心,也可以是国家行业中心。一、中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滞后是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缓慢的关键所在(一)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现状1、加大了内陆地区的开发,但区域间绝对差距依然在拉大1999年后,我国先后实施了西  相似文献   

12.
苏北与苏南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有差距才有区域间的互补与合作,而正是这种互补与合作为苏南与苏北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外区域产业联动政策启示的基础上,结合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苏北与苏南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现有区域间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惠程度的差异,一般不涉及区域发展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从区域问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1990年、2000年、2007年的截面数据,用各省收入差距对其溢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不足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但长期内溢出效应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东、中、西部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相差悬殊,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是由区域间经济结构差异、国家政策倾斜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张同斌  周宗莉 《财贸经济》2022,(10):146-160
本文构建了包含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模拟分析了边界效应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特征,研究了贸易成本通过产业垂直关联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间贸易成本上升使得边界效应增强从而扩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同区域内部贸易成本变动对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沿海地区内部贸易成本上升通过降低边界效应促进了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陆地区内部贸易成本上升则强化了边界效应、阻碍了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从而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区域间技术差距的扩大和产业间垂直关联的增强,进一步放大了贸易成本对区域内产业结构以及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效应。降低自然地理的市场分割与弱化行政制度的市场分割,有助于建设一体化市场并畅通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王峰华 《华商》2008,(8):7-8
传统的倒U型理论思维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差距终将缩小而恢复到均衡状态。但这种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是有条件的还是自发的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而本文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者区域间差距的拉大或缩小最终受制于国家或区域制度变迁情况,这包括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市场经济发展差异、企业制度、法制环境、习惯风俗等一系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支出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存在着规模和结构差异,财政支出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运用主成分法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财政支出差异,通过回归方法探讨了财政支出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为有效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规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文针对促进劳动力流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会因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而放大,对城乡关系、城市生活和区域发展形成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理应更多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缓解城乡社会矛盾,促进城市内部和谐,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涵 《中国物价》2022,(8):48-51
近年来,一些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在强省会战略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逐步成为了各省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双面性的影响,一方面,中心城市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发展要素向周边区域流动,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即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中心城市会大量吸取周边地区的发展要素,形成“一城独大”现象,即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本文立足于中、西以及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运用OMI测度其在省内的首位度,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市在其省内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