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平 《上海房地》2014,(1):31-34
从2004年国土资源部作为宏观调控部门以来,土地手段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一起成为房地产宏观调控工具。此后.历次房地产调控中,都有相应的土地政策出台。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2.
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3年开始,以该年6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为标志,中央政府对房地产业开展了新一轮宏观调控。比较此番宏观调控和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明显的区别在于,在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土地政策首次被正式提上日程,与传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一同扮演宏观调控的主角。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近年土地储备制度的广泛推行,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城市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方面的投入前所未有,对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影响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空前的。中央政府出台的财政…  相似文献   

3.
双周信息     
《楼市》2006,(24)
政策楼市调控2007年主抓政策落实《楼市》综合消息近日,旨在部署2007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其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农村经济等内容组成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而房地产宏观调控成为少数被重点提及的行业之一。会议称,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  相似文献   

4.
"双稳健"政策下的投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由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即"双稳健"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这一转型势必对未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工具的认识,分析了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存在的不够协调配合问题,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两大政策的效力,有必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相对作用、实施主体以及搭配方式等方面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颖 《财会月刊》2010,(8):40-42
本文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工具的认识,分析了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存在的不够协调配合问题,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两大政策的效力,有必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相对作用、实施主体以及搭配方式等方面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财政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运作,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同等重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作用于宏观经济,而且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的监管政策导向。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可以通过收入、支出和国债等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但是怎样合理有效的搭配两种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扫除必要的障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本文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益与机制,并对两者结合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我国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难点与必要性,还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模式,并对我国进一步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给出了建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5,(33):50-52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三大政策并用,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与治理通货膨胀。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这三大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了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我国近几年的调控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市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课题组立足于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强了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政策研究,剖析了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的调控导向,分析了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市在新的宏观调控中形成更加有利的发展格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何协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与协调机制。首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表现为有效协调:其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收入效应、支出效应、扩张效应;再次,在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新的政策搭配同样要防止总体经济的大起大落、新的政策搭配应该为宏观调控市场化服务、新的政策搭配是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面临全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开始,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用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给过热的房地产业降降温,使这一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首次被采用,并且其政策走向将决定整个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年初,我们预测房地产市场将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因为去年下半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行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后来情况很快出现了变化。 今年1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救市政策,特别是“两会”之后,政府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压力很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种政策的有效性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羽  李黎 《价值工程》2003,10(3):73-76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对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研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并通过邹氏检验 ,对整个数据期间进行了制度检验。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平均来说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而其后平均来说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这一结论与我国建国以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选择的基本情况相吻合 ,为对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自去年9月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通过连续下调“双率”以及出台相关金融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由紧到松的转变,其目的在于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从而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重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对目前正处于调整期的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的货币政策应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财务与会计》2008,(7):7-7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应落实四项宏观调控政策:一是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灾后重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三是加快制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四是从扩大消费出发,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协调增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