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敏 《价值工程》2010,29(21):256-256
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检察机关基于法律赋予的公权能够充分保障公民公益诉权的实现。本文针对我国的立法现状,提出了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保NGO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理论与实践的不足,我国目前尚未确定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环保NGO的原告资格。本文运用经济学中SWOT分析方法,从环保NGO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优势、障碍、突破路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环保NGO的优势原告地位,进一步充实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推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立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消费者公众利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消费者公众利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因此,对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之传统诉讼法理念加以突破,授权每个公民个人对公益损害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无论是私益纠纷还是社会公益的损害,司法大门都要为公民个人永远地敞开着,这已成为现实的需要。①公益诉讼制度正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一项理想的制度设计,并为国外立法与…  相似文献   

4.
环境公益诉讼本质上属于公益诉讼,我国传统诉讼制度中限制原告资格存在局限性,探讨了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各种有关公益诉讼的案件可谓层出不穷,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虽然有关环境、国有资产保护等一些特定的公益诉讼种类在部分地区得到受理,但是这种变通并没有改变我国公益诉讼法律的缺失与实践中的矛盾。我国目前亟待确定一套符合国情的公益诉讼制度。特别是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确定存在很多问题,对比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模式,提出放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以及检察院介入行政公益诉讼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2012年修订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增设了"民事公益诉讼"条款,至此我国民事公益诉讼首次在法律中确定了下来是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突破,但是对公益诉讼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详细规定,比如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本文主要论述了公益诉讼概念,就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检察机关三个方面做了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它突破了传统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的诸多限制,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而我国现行诉讼法所采用的原告资格基本理论——“直接利害关系”理论,对原告资格做了严格的限制,使广大民众不能顺利地参与到环境公益诉讼和环境保护中来,从而阻碍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原告资格之基本理论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时代之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入法以来,原告资格就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鉴于不断恶化的环境和惨淡的司法实践现状,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呼吁进一步扩大其原告主体资格,但对于扩大到何种程度目前仍无统一意见,学者专家对此也是各有思量.本文以此为视角,通过分析我国立法及司法现状,力求建立起具有明确性、多数性、多样化特点,且能真正体现公益精神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队伍.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往往受害人数众多、覆盖面较广、影响极其恶劣.运用公益诉讼方式维护受害人权益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方式,既有利于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利于消费者维权.为了更有效地实施食品安全公益诉讼,需要明确原告的资格.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修改之际,应该确定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制度,明确诉讼的原告.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的实质含义是原告代表社会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而起诉,《民事诉讼法》 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有关组织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但是对于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有关组织的条件却没有明确的限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监督机关,应当赋予其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当其提起公益诉讼时,应当作为第二顺位的起诉主体,在无法定的管理机关或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起诉讼时才能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或者以支持起诉的方式进行;同时应当明确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立法上,对于公民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多样性的形成,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公民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但是由于在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的时候遭遇没有立法依据的困境,并且,审判机关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给广大的消费者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市场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的弊端,而且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层面的建设并不是十分完善,导致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不断发生,而且频率越来越高。我国之前的诉讼针对的主要是当事人双方相对确定的纠纷。可是,我们发现,消费者公益诉讼涉及的主体并不是少数确定的个体,而是受到侵害的众多购买商品的人,因此,之前的诉讼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的诉讼需求了。在我国,在消费者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方面,采取的是多元主体并存的方针,但究竟在公益诉讼中有哪些主体可以具有原告资格,赋予原告资格之后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完善呢?笔者会在本文中具体阐述消费者原告资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首次在立法层面上对环境公益诉讼进行了规定,以往的诉讼要求原告与被告以及诉讼请求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而此项新规定将公益诉讼的理念正式的以条文的方式规定下来,这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在新民诉法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出台后,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不明确、 诉讼过程操作性差、 条文不够具体等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严重阻碍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这个名词在我国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的中国公益诉讼第一案邱建东诉公用电话亭案,使得公民对公益诉讼逐渐有了了解. 但由于公益诉讼在我国起步较晚,立法尚存在很多缺陷,导致公益诉讼案件的处理千差万别.本文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借鉴别国经验,对我国民事诉讼公益事业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是当前议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国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依法维护权益,讨回公道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末,各地不断曝出不计个人得失为公共利益而奔波诉讼的普通公民。但是他们提起公益诉讼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法院多以“法无明文规定”“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等理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判决原告败诉;二是原告虽胜诉,但是损害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仍在进行.并未达到预期的维护公益的效果。由此可见.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是很无力的.所以.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应该在公益诉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4日,最新亮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修改稿)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图将公益诉讼制度写进立法这在我国尚属首次。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即私益诉讼),如果有些主体侵犯了公共利益,公然违反普通法律或宪法时,公民或是法定主体是否可以侵害公共利益为由提起公益诉讼,这关系到宪政社会的建设和法治的完善。因此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高公民及社会对法律的监督的参与程度,落实和完善法律监督制度有重要意义。公益诉讼虽然在国外已经得到实践,但在我国将其写进立法还是首次。本文就以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为背景,讨论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与法治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权力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构建我国完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十分迫切。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有必要扩大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建构起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等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但是,由于我国公益诉讼的缺失,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法获得圆满的救济与维护,仅仅依靠公民以原告资格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非常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充分体现在立法等各方面.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范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制度,从法制层面明确公民主体地位.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公益诉讼主体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够具体等.对此我们应当加快建设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落实信息公开,引导良好的政策支持,使公众具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纪慧敏 《活力》2009,(9):40-4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但是。由于我国公益诉讼的缺失,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法获得圆满的救济与维护,仅仅依靠公民以原告资格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是非常不现实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理论。当事人仅能获得其自身受侵害权利范围内的救济。而对于超出自身权利范围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公民无权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