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其传统行政区治理导致了边界屏障效应,造成政府与市场“两极失灵”,影响了治理效果和区域发展。本文以武陵山片区“锰三角”为例,分析跨行政区政府与市场行为偏离社会公共性、跨域服务供求“双不足”、治理效果偏离最优状态等“两极失灵”困境;提出跨域治理是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这可以促进跨域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摊、降低跨域“碎片化”带来的高成本、化解跨域资源配置难题;并构建跨域治理的多中心整体联动治理机制模型,以落实跨域治理。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4):34-39
城市群是城市集群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但大气污染问题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与生态效益。以京津冀为例,该地区为治理跨域大气污染问题,制定了不少的防控措施,但存在跨域治理机构缺乏、监督预警与绩效评价不完善和绿色营销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构建城市群大气污染跨域治理与绿色营销机制主要包括:创新跨域治理机构,深度推进联动执法;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监督网,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搭建京津冀区域污染研究平台,倡导低碳技术创新;全面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完善绿色营销机制;减少利益博弈,加强跨域利益协调与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区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大都市区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宁镇扬同城化是宁镇扬大都市区政府合作的重要路径探索,但是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轨迹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制度藩篱,其本质体现在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从博弈论视角探究宁镇扬大都市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合作博弈模型,能够促进相关构建跨区域的城市协调机制,进而实现宁镇扬大都市区区域的利益协调与合作,促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功能 1.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公司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形成的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继而产生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和监督的需要.委托人为了防止代理人损害自身的利益,需要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有效的监督制度限制代理人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一整套制度来实现相关权益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其中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是<公司法>所确认的一种正式制度安排,构成了公司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公司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文章从博弈理论出发,分析公司内外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心理冲突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进一步从行为学角度,把激励和诚信约束二者作为公司治理的隐性制度,试图从这个层面上寻求能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各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单个地方政府无法解决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地方政府之间应开展跨区域的合作治理。文章从地方政府横向关系角度研究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分析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今后的跨区域合作治理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不仅关注经济发展速度,也关注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是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严峻的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频繁出现的雾霾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课题.如何寻找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的契合点是难点,如何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作关系共同治理环境污染是重点.本文运用博弈思想分析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博弈关系,并设计委托代理模型,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共同治理雾霾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信息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有着种种理解,定义亦尚无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保护股东权益。这种观点虽然抓住了公司治理的关键,然而却过于狭隘,不利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合作博弈,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时也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不相符合。因此,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协调一个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区治理是社区利益相关者通过面对面协商,增进共识,消除分歧,合作互动,共同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公共利益与社区认同基础上的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社区治理要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性因素就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参与网络,使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中经过重复的博弈而建立的合作与互惠关系,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它涉及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协调好社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建设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公司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动态性和风险累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安全观的视角出发,以跨区域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辅以逻辑阐释,尝试说明新时代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样态。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技术治理”与“情感治理”进行理论对比,进而提出“嵌入式治理”的环境治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主体—制度—行为”三重环境治理逻辑,由此说明在多元化主体嵌入下呈现出的多维度制度及其背后差异化的社会分工。最后,提出生态安全观下跨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治理路径:一是通过政策“再造”,增强政策“耦合度”;二是以“主体+资源”的嵌入式“统合”治理,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多主体协作,重构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在以多中心、平等治理及和谐关系为特征的城市合同治理方式的推动下,法国构建了世界上较为成熟与成功的善治模式,体现了当今社会对善治的系列要求。法国区域治理所采用的城市合同治理模式,具有以下三点启示意义:即有计划、有步骤的市场分权是实施城市合同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跨界治理机构的协调参与是城市合同有效进行的保障;城市合同是有效处理区域公共治理主体间利益矛盾冲突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审计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结构-行为-效率"分析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提出审计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分析审计利益相关者的特征,揭示审计利益相关者之间在结构、行为、效率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提出确保审计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结构治理、协调治理和核心能力治理等治理机制.旨在为审计行为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肯定了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治理模式,并指出强化公司治理对于规范企业运作、保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代大学治理的高校财务治理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发展趋势,现行的高校财务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形势.文章基于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的新趋势--"复合共治"的视角,对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组成三个机构,并通过监察机制将各机构之间的财务关系明晰化,从而提出高校财务治理新模式:"统一领导、独立管理、透明执行、共同监督".  相似文献   

16.
张红艳 《财会通讯》2022,(4):158-162
文章从财政治理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困境中的财政制度和府际关系问题,构建"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构建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主要用于解决府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从而利用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和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从狭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广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安排,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发展至今,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三大理论是公司治理实践的基石。本文偏向于采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Freeman在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相似文献   

18.
可转换债券融资下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一系列合约形式体现的,用来调节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界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利益和风险的分配.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利用各种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降低由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代理问题产生的代理成本,实现公司的经济利益.一个运行良好的治理结构,既可以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也可以是影响决策的机制.特别是,不仅股东、经营管理层可以日常地控制公司,债权人等也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部分对公司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持续的干旱灾害,暴露出中国灌溉系统的治理危机及其所引致的灌溉系统不可持续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性因素,核心在激励。本文基于区分灌溉系统供给和生产各环节,深入剖析灌溉系统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在约束条件下的行为激励和互动博弈,尝试性地提出适应转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更优替代制度设计:嵌套分层的多中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机制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界定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应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因而股东是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这是所谓的“股东至上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国家、供应商、经理、员工等)相同的位置,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