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日本鞠躬礼的起源、种类,鞠躬礼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特性,以及鞠躬礼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日本自古就重视礼仪,然而由于近现代的战争等历史原因,造成部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憎恨与偏见,而实际接触日本人和日本民族又会体察到他们礼貌恭敬,对人友善的一面,那么他们的礼仪文化是怎样的?以鞠躬这一日常寒暄行为为例,解析日本民族和社会。了解日本文化对促进两国的友好、增进两国交流有益,为消除两国人民的隔阂有益。积极吸收对方国家的先进之处,才可以在新时期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域特性和历史的不同,导致中日两国人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时代的我们随着中国加入WTO,中日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也与日俱增,而我们对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本文试从中日两国餐饮酬酢中的习惯差异、赠送礼品时的差异两方面对中日两国文化作一比较,以期使大家更透彻地了解日本文化,增进中日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在东亚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日本两国地缘相近,隔海相望,一衣带水,两国的文化脉络相互交融,生活习惯相互借鉴,尽管在近代历史中中日国家矛盾集中爆发,但两国的历史纠葛相互影响是不可否定的.尤其是在饮食文化方面,在历史中,中国在文化等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饮食文化上同样深刻影响着这个邻国,本文试着从近现代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探寻中国饮食文化要素的身影,浅析中国对日本饮食文化的些许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缘经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中日两国经济、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机农业在消除贫困、解决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恶化和促进国家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有机产品的国际认证成为发挥各国经济优势和扩大出口的关键.日本是世界有机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是日本重要的食品和农产品供给国,开展两国有机产品认证的互认,有利于两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农产品贸易,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本文对中日两国有机产品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进行了比对分析,探讨两国有机产品认证互认的可行性,为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国家,文化有同源交叉之说.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日本管理模式",中国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来简要讨论和对比中日两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基于这些讨论和研究,提出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秀艳 《科技与企业》2013,(12):255+257
中日两国是邻邦,也是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两国经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此次钓鱼岛争端,从短期来看,给日本企业在华销售、中日两国间进出口贸易和日本观光旅游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中期来看,则对亚洲经贸格局、日本企业进出中国市场的进程及日本经济景气度产生影响。由于受到上述影响,日本经济在2013年后进入新一轮的衰退,年经济增长率或下降1%。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企业文化"是美国学者在70年代期间,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优势一直称霸世界,但自70年代起,日本经济却突飞猛进,大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势.日本的迅猛崛起,引起了美国有识之士的关注.于是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美、日管理对比研究热潮.许多美国学者惊奇的发现,造成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日本将外国技术、设备、规章制度、财务分析等硬性的管理与本国民族文化:诸如人、目标、信念、宗旨和价值观念"软"因素相结合的结果.这种"软"因素虽与社会文化有关,但又不是整个社会文化,而仅仅是反映一个企业的传统风貌的"亚文化"或"微观文化",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被称作"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键 《新远见》2008,(3):44-61
中国具有巨大原经济发展潜力,同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联系。日本经济力量雄厚,科学技术先进,在发达国家行列中占有重要位置。中日两国加强友好合作,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确,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日两国更加需要对方的经济合作,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国内潜在的消费市场将变为现实的巨大市场。这对日本企业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加强中日两国双边经济合作来求得日本经济的彻底好转,是日本国民与企业界的共同愿望。而中国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战略目标,保持稳定而有效益的持续增长,也需要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真正力量之源,是和平统一海峡两岸、实现中日和谐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 二战后,日美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日本迅猛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国老大”地位岌岌可危。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两国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试从劳资关系、企业精神、管理思想三个方面对日美企业文化的差异加以探析。一、劳资关系从总体上,日本劳资之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互相信任依赖关系;美国劳资双方是以金钱为纽带的“对抗”关系,联系相对松散。首先,日本本身是一个尚“和”的民族,加上受中国儒家“和为贵”思想的熏陶,所以日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冯金 《民营科技》2013,(11):267-267
在传统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大背景下,日本女性的生活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以日本女性生活为线索,阐述了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女性生活的发展。通过日本女性典型生活细节的研究,充分认识日本文化的发展给女性带来的影响。对日本传统文化中女性生活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文化的了解,增加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王峰 《企业活力》2004,(8):24-25
<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各民族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这是人类交际的基础。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互相对对方的语言文化缺乏了解,在商务活动中就很难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寻求发展。如何把日本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成功地融合到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海尔公司和松下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其各自的经营理念,探究中日两国企业文化上的异同,为在华日资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曲迪 《企业导报》2012,(22):241-242
《今昔物语集》和其原著《法苑珠林》的对比研究,对于了解平安时代日本人借鉴和引入中国文化,以及中日两国在平安时代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今昔物语集》的卷四之三十入手,展开《今昔物语集》和其原著《法苑珠林》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贵州茅台品质卓越,文化积淀深厚,自公元前135年以来,跨越2000多年历史时空,成为民族瑰宝.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茅台被尊为国酒,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许多国际交往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博大精深的茅台酒文化,成为其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的先天基因.  相似文献   

17.
邹东凛 《秘书》2012,(2):26-2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使得双方在交往沟通中既有相互理解的一面,也有摩擦冲突的一面。在对外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东南沿海中小企业与日本企业建立起了方方面面的合作关系,这其中离不开商务谈判活动。商务谈判中有合作也有竞争,需要灵  相似文献   

18.
贵州茅台品质卓越,文化积淀深厚,自公元前135年以来,跨越2000多年历史时空,成为民族瑰宝。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茅台被尊为国酒,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许多国际交往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桥  相似文献   

19.
世界成熟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迅速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主要得益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中日两国相邻而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因此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总会计师》2008,(5):20-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实,永远横亘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不仅伤害着中国人民的心灵,也伤害着日本国人的记忆。于中国人而言,更有一种集体伤痛记忆和历史悲情。这也成为中日两国外交关系中不可逾越的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