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清新县2001-2007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对全县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清新县2001-2007年面积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而减小最多的为耕地,期间全县综合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度为2.77%、土地利用/覆被强度从2.163增至2.172;同时,清新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县土地利用/覆被区划可分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区、中部产业转移区和北部生态脆弱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以增进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幅度、数量变化动态度、空间变化动态度以及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来表征研究区LUCC的过程与趋势,分析了山东省嘉祥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嘉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人为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因素、政策因素,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使其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3.
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于田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特征进行数量和空间的分析,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有一个宏观认识.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与GIS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对影像准确分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特征,建立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相关模型,讨论了干旱区典型代表区域--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被过程固有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 — 1990年、1990 — 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 — 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 — 2005年、2005 — 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 — 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云南南部地区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本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以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为主,耕地分布随海拔、坡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耕地分布格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本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其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及反馈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目前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因素或单一尺度的探讨,缺乏区域对比分析和交叉性的综合分析;(2)实际的案例研究较多,但是规律总结较少,对生态效应产生的过程和机理研究不足;(3)土地变化科学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预测模型的构建有待加强.研究结论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应向着更加集成化、理论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向国土管理决策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的核心问题.新时期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本文对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关键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LUCC研究与土地科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是国际社会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由 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引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又对人类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LUCC在全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都将LUCC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为了推动中国的LUCC研究和土地科学 发展,中国土地学会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了"LUCC研究与土地科学发展"学术年会,于 2004年8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程烨研究员主持会 议,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小虎研究员致开幕辞,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王万茂教 授作总结。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近1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来自中国土地勘测规划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林地转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林地变更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北京山区近10年来林地变更转化趋势(减少去向)的时空特征,揭示出北京山区林地变化的主要过程和态势。然后,借助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驱动力分析方法,对林地转化过程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化诊断。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农牧交错区近百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TM、MSS遥感影像数据、地形图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案例区百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方式决定了其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研究区在历史上屡受嫩江洪水影响,致使很多村庄迁移,在区域空间上引起土地利用变化;蒙古族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后汉族将农业生产方式带到该地区,对土地开发影响非常大.研究区在1960年代进行了三次大量内迁移民,也加速了土地的开发.研究结论研究区近百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战争、政策、体制等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以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该区域在过去30年(1984—2014年)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地物类型看,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总的趋势是以盐蒿、芦苇等为主的自然地物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以居民工矿用地和农田为主体的人工地物的比例持续上升,到了2014年人工地物占比高达79%,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的影响。在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中,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主要是由于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大的林地和水产养殖等用地有了大面积的增加。除了1984年,其余研究年份的人工地物的生态服务价值均超过自然地物的生态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利用优化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了解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内涵及基本模式,国内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格趋势,对研究LUCC与我国土地利用调控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具有重原意义。对此,本文作了系统的阐述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辨析海南环岛高铁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间演化特征,探究政府与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合理安排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时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缓冲区分析、强度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05—2020年,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扩张、林地减少与耕地动态平衡;(2)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规模及强度在建设期要高于运营期;(3)海南环岛高铁各站点周边LUCC在建设期主要受所在地区政府投资的影响,而运营期则主要受所在地区市场状况的影响。研究结论:高铁站点所处地区政府投资及市场状况是引发周边LUCC并存在时序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应在不同时期协调好政府和市场在高铁站点周边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力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常德市的四个县市: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津市市,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常德市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的城镇、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2 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增长的趋势;3常德市2009-201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并且区域不平衡;4 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中相对变化最大的为临澧县城镇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复杂地表形态导致地面调查可深入性差、精度不高,遥感则作为该区有效监测与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LUCC)方式与利用程度影响的主要手段。文章利用ALOS多光谱数据与Terra SARX的数据进行融合,讨论了HH极化微波后向散射数据用于改善多光谱遥感数据LUCC分类的精度,并比较了不同融合方法对地物识别。结果表明:2种数据之间的融合充分利用了多光谱的光谱信息与HH极化数据丰富的结构与纹理的特征,增强了不同地物之间的光谱差异,提高地物可分性;PC法融合、IHS法融合分类精度较单独使用ALOS多光谱数据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8%与13%,而且由于HH极化对植被含水量的敏感性,提高了"插花"分布的旱地与草地、林地等由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分精度。通过该研究探讨了HH极化数据与多光谱数据融合在地表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拓展了遥感数据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领域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就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在对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改造、土地利用的模型及土地利用机制等进行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