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从资源保护性、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评价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3.
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利用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数据,历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1996~2005年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点,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研究区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整体综合指数不稳定,正处于土地利用的调整时期.人口增长、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影响湘西北喀斯特山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以增进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幅度、数量变化动态度、空间变化动态度以及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来表征研究区LUCC的过程与趋势,分析了山东省嘉祥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嘉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人为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因素、政策因素,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使其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清新县2001-2007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对全县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清新县2001-2007年面积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而减小最多的为耕地,期间全县综合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度为2.77%、土地利用/覆被强度从2.163增至2.172;同时,清新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县土地利用/覆被区划可分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区、中部产业转移区和北部生态脆弱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就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在对环境污染、土地利用改造、土地利用的模型及土地利用机制等进行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面向国土管理决策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前沿的核心问题.新时期面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战略意义.本文对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关键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走向土地变化科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外,在LUCC研究理论上也经历了非常大的突破,即IGBPⅡ于2003年提出的土地变化科学(LCS)——致力于减小人类与环境系统面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并实现它们的可持续性,土地变化科学正在走向范式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走向地变化科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外,在LUCC研究理论上也经历了非常大的突破,即IGBPⅡ于2003年提出的土地变化科学(LCS)--致力于减小人类与环境系统面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并实现它们的可持续性,土地变化科学正在走向范式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喀斯特地区耕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以贵州省兴义市为研究对象,在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采集混合样和土壤剖面样品(0~100cm),并对样品中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不同耕地类型的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灌溉水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耕地类型,有机碳含量为23.08g/kg,菜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仅为15.36g/kg。不同质地类别的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排序为:黏土>黏壤土>壤土>砂土。随着耕地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随之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兴义市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定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本文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面临的障碍,并以贵州省为例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四川省杂谷脑河流域2179KM2范围为研究对象,以1980年、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的TM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图、林相图等辅助资料,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对研究范围内的七类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结构幅度变化和速度变化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6a间,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余五类用地面积呈增加状态,从多至少依次为是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居民地和水域;R1和R2变化值最大都是居民地,R1最小的为水域,R2最小的为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本文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演进过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面临的障碍,并以贵州省为例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主,统计年鉴数据和现有相关研究结果为辅,基于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深度一直在提高,景观多样性呈现“上升—下降”趋势,景观优势度呈现出“下降—上升”趋势,斑块越来越不规则,景观破碎度指数呈现破碎化趋势。(2)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4154,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27%、72.97%、6.76%;201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84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3.56%、66.34%、20.10%;202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为0.506,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一般,压力、状态、响应对综合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76.26%、23.74%。(3)从时间变化来看,关中汉唐帝陵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值呈现出“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关中汉唐帝陵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驱动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通过对影响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城镇化驱动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模型,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政府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1986年和2006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沿岸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不同尺度景观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区域主要是以草地、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景观,各种草地景观连接度较高。廊道效应在距离黄河10km内作用明显,并具有尺度限制。  相似文献   

18.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选取景观稳定度及景观异质性等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近7a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生物措施治理等人工干扰下,2003~2010年形成了以林地为主的农林景观格局,景观结构呈异质性演变趋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由受控于少数几个景观类型的影响正在向主导景观类型林地演变,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集中,呈聚集型分布格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物措施等人工干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明确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且具有波动扩大趋势,空间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高(低)水平为邻能够提高本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向上(下)转移的概率。地市空间尺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政府财力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提升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坚持绿色集约导向,从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系统推进,积极发挥土地利用效率领先城市的溢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长江和珠江分水岭地区生态屏障区生态承载力的演变情况。文章采用生态足迹理论下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其1978-2014年的相关数据计算的结果,分析其生态承载力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黔东南生态承载力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35hm~2,呈波动性变化;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一直低于贵州全省;其生态环境的支撑主要是靠林地以及耕地资源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