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人民币汇率持续波动的背景下,分析了汇率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首先根据近几年的企业出口总额、人民币汇率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和企业出口总额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对今后的人民币汇率及出口总额做趋势性分析。最后指出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企业既有积极影响同时又有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2-2010年月度实际汇率数据并以汇改为分界,分别建立线性模型和非线性平滑转换(STR)模型,发现非线性转换以时间为转换变量,发生于次贷危机。对比得出:中国向欧元区出口一直存在价格效应,但收入效应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凸显出来,其影响程度大幅增加;实际汇率波动率对出口的影响在汇改后显现出来,但其影响方向不确定;非线性机制是汇改为内因、次贷危机为外因的双重作用形成,且2005年7月21日的汇改选择是具有择时能力的。考虑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汇改应采取渐进的策略并具有择时能力。  相似文献   

3.
4.
利用GARCH类模型对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的人民币/美元的日汇率序列的波动特性进行了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汇率序列的波动存在显著的条件异方差性和波动性过程的非对称性,且还具有波动的集群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谭姝婷 《活力》2011,(11):162-162
本文使用ARcH族模型对美国、欧洲、日本等中国主要贸易国家的日中间;亡率进行波动性建模分析,建立各自所合适的ARCH、GARCH、EGARcH模型,分析各国汇率波动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策、汇率改革措施。优化贸易环境都有联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创新冲击了中国传统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通过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9月余额宝收益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的数据,运用时变Copula-GARCH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互联网理财与传统债市收益率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余额宝收益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及国债收益率整体上呈负相关的,收益率波动趋于平缓。并且上、下尾部相依性基本为零。说明互联网理财创新没有明显抬高传统债市的风险收益率,而且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风险传染关系。  相似文献   

7.
院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趋势明显,研究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采用微观层面的数据并借助门限回归模型来考察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出口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要小于汇率水平变化的影响,且不同的汇率波动幅度下企业的出口行为不尽相同。人民币汇率波幅较小时未对企业出口造成负向作用,但当人民币汇率波幅较大时企业出口会受到明显的负向冲击,当人民币汇率波幅更进一步扩大时由"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使得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企业留在国际市场,因而汇率波动对企业出口的负向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不同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两两比值刻画我国出口结构,引入描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虚拟变量,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与Pesaran边界检验方法,就1999年1月至2008年10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率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HS分类商品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97~2006年HS分类商品出口的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边限检验方法判别长期协整关系,并采用自回归多元滞后分布-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不同类别商品出口的长期和短期影响。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类别商品出口受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率变化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全面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我国的进出口。但是,这种影响程度在1994年以后明显地出现了下降趋势。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调整存在明显的J曲线效应,其中进口变动大致滞后于汇率变动2个季度,而出口则滞后1个季度,滞后期限均短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8):238-239
汇率作为外汇市场上的一种重要标识,起着调节国际贸易,方便外汇市场上各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价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来,国家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赖度很高。让汇率与国情相结合,分析汇率变动如何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本文作者通过对1994年以来的汇率变动分析图来向我们展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得出人民币汇率的升降关乎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牵动着我国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9,(21):291-295
文章根据厂商的依市定价行为理论,在垄断竞争市场下建立了汇率冲击对出口价格影响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汇率变动、生产成本、竞争者价格和目标国家的总需求是影响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建立VAR模型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证,结果表明:汇率与出口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可知我国汇率传递效应系数为0.32014,即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传递,并对其他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汇率及出口产品为我国政府和厂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跨期最优化贸易模型,通过引入外部不确定性,分析了实际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企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减,则实际汇率变动率增大将导致企业出口量及利润增加。运用中国1985年-2008年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出口呈正向关系,马歇尔-勒纳假说在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5.
李金龙  王颖纯 《价值工程》2019,38(29):132-13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物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天津出口贸易物流的影响,基于回归分析理论方法构建了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模型及分析步骤和流程,并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物流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汇率变化对天津出口贸易物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几何加权平均法设计反应中国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变动状况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标,系统地研究了两者的变动差异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至2003年8月的连续14年期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虽然贬值了近40个基点,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却升值了3.59%。因此,如果依据汇率理论的基本原理来判断,中国政府近14年的汇率制度安排,使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国际上攻击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言论似乎缺乏理论依据,但是,如果以贸易平衡作为判断“均衡汇率”的基准,人民币的确存在升值的压力。作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汇率实质上已经成为实现全球财富在国际间再分配的重要机制,我们必须结合国内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和各国物价变动状况等基本变量综合考虑汇率问题,前瞻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和储备管理策略必须服从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远期目标和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3,(22):153-155
玩具出口是广东省支柱产业之一,这些玩具出口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自2005年我国实行人民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与波动使他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广东省玩具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入手,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brief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s and relative inflation rates for a group of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It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the ‘productivity-adjusted real exchange rate’ (PARE) a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these relationships and projecting them into the future. It puts the discussion into the context of company decision making, as on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rate of return likely to accrue from different methods of supplying an overseas market.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between countries explain the divergences in prices of ‘non-traded goods’. To give a simple example, a haircut costs much more in New York than in Madrid since high US wages reflect high productivity which does not apply in many parts of the service sector. These differences rule out the acceptance of the over simpl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pproach which assumes that exchange rates will settle at a point where all prices (in terms of a common currency) are the same everywhere, or move together. Even after account has been taken of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growth, productivity-adjusted real exchange rates (PARE) - though reasonably stable - can still show some deviations, or ‘blips’. The ‘blip’ may occur because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actual exchange rate or in domestic prices, in which case it is likely to prove temporary and the PARE rate will tend to adjust back to its normal level. But it may come from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in which case PARE will be altered permanently within definable limits. A way of recognising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blip’ is suggested in the brief. The PARE framework is then used to provide a guide to UK businesses who are concerned to calculate the future sterling value of foreign currency sales or, more generally, to estimat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supplying specific export markets. (The method used would apply equally well to other countries.) This is done by showing step-by-step the forecasting procedure to compute sterling's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to 1981 on assumptions concerning respective rates of infl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impact of North Sea oil. The computation shows that a sustained period of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is possible for the UK, even if UK inflation rates remain significantly above the world level for the next two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