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国际关系研究中除了对国家和国际结构、制度的分析外,越发重视对人的个性研究。现在的中国越来越讲求个性了,从政治家的言辞举止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如此。那么,我们的国际问题研究人员有没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平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如何追求这种个性?造成不同个性的原因(如成长背景、家庭因素、教育履历、个人爱好等等)有哪些?不同的个性及追求给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不同理论、不同学派、不同个性的存在?人的个性在什么环境和背景下会影响决策或发挥更大作用?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拓展我国国际问题研究微观领域的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特约记者陆昕对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10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进行专访。在这组专访中,读者将见到这10位学者的自我解析、袒露心迹、富有个性的叙说,从中窥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发展的丰富故事和中国崛起的生动画面。从2005年第6期开始,本刊将在【个性认知与国际关系】栏目中依据采访时间连续刊载这组访谈。敬请读者留意并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本期访谈对象是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教授(下文简称“秦”)。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政治局势持续深刻变化及中国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总结国际政治的新经验,并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是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2007年10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青年学者论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学者研究的领域日益拓展、思考的问题逐渐深化,中国学者由主要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逐渐转向独立思考,在借鉴与反思中力图有新的理论建树,引入中国的视角,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鉴于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自本期开始创设“思想对话”栏目,将陆续推出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与对话,展示他们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思考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的发展动向。本期刊发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系亚历山大·温特教授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空间”的对话,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推动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由欧美主导,但这种态势在悄然发生改变。非西方学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汲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养分,观照现实世界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动国际关系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期特推出秦亚青和阿米塔夫·阿查亚两位学者的文章,旨在反映和呈现他们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方面的最新创见。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的中国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由欧美主导,但这种态势在悄然发生改变。非西方学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汲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养分,观照现实世界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动国际关系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期特推出秦亚青和阿米塔夫·阿查亚两位学者的文章,旨在反映和呈现他们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方面的最新创见。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的中国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视角”日益成为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所谓“中国视角”是否就是创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中国视角”与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5年7月22日在北京举办“研究方法与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与会人员围绕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认识、学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崛起 (主编的话 )王逸舟 (1-1)…………生存原则如何在国际政治中起作用———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一何怀宏 (1-8)……………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评判的若干问题时殷弘 (1-14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探讨需要本体论的观照———来自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袁正清 (1-15 )…………国际关系研究中使用科学方法的意义阎学通 (1-16)………讲究方法 ,不惟方法任 晓 (1-18)……………………………第三种文化 :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秦亚青 (1-19)……………………………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理论与政策王缉思 (1-2 0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迅速,方法论意识明显增强,规范的学术文章日益增多。但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并写出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仍是许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深感困惑的一大难题。2008年4月14日,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政治青年论坛"讲座中,以"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为题,通过剖析若干篇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的学术论文,向与会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些论文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我们将其核心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冀望读者能获得一些教益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迅速,方法论意识明显增强,规范的学术文章日益增多。但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并写出有新意的学术论文,仍是许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深感困惑的一大难题。2008年4月14日,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的"国际政治青年论坛"讲座中,以"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为题,通过剖析若干篇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的学术论文,向与会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些论文的研究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我们将其核心内容整理成文发表,冀望读者能获得一些教益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之引入中国(中国有称之为“国际关系学”者),大约在“文革”落幕之后。于今观之,在这方面运用娴熟的,颇有其人,打破了我们沿袭已久的老套数,出现了新气象,开了国际问题研究的新局面。把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问,而不是一般的时事综述或外交评论,在中国历史不算长。在这方面,西方有优势,所以要向它们学习。国际关系的理论,以美国学者最受瞩目;中国学者所引用的,大部分来自美国学者。美国有别国没有的客观条件,它是超级大国,世上哪里有事,哪里就必有它的身影。亨廷顿的一些言论,若出自一个中国学者之口,绝对没有那么大的…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关注的国内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国际问题主要始于20世纪80-90年代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伴随全球化的深入,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动深刻影响财富在全球的生产与分配,进而影响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而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作者首先梳理了知识产权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进程,随后概括了国际关系学者对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的四个方面——知识产权与国内利益集团、知识产权与国际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与国际制度、知识产权与全球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提出尽管经过近20年的努力,国际关系学者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议题不够深入,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经验研究缺乏多样性,中国学者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仍以消费西方知识和技术为主的中国而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1 2月 2 1 -2 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 :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全国各地 1 8所重点院校 40多位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学者们围绕着大会的四项议题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一、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研究界的思考”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改革开放 2 0多年以来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首先体现在参与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越来越多 ,特别是中青年学者 ,…  相似文献   

16.
1987年第一次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是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内外背景下召开的。当时的重点是以引进为主。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背景下召开的,我们理论建构的重点是国际关系理论内生和共生建设,旨在分析指导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互动规律和趋势。一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建设(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理论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引进和消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入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十几年前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今影响巨大。这一理论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当今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此论一出,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从讨论的情况看,大多数学者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研究的,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并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对文明冲突论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更好地驳斥和扬弃"文明冲突论"中谬误的成分,借鉴和发扬其中合理的成分,以便中国更好地应对"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佟巍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2):F0002-F0002
2015年1月12日,以“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4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会并作了关于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报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汪文斌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做了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近1/4的世纪里,罗伯特·吉尔平教授无疑是最杰出的国际关系学者之一,他的一些著作如《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等已被翻译成中文并被我国学界广泛研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篇访谈是在罗伯特·吉尔平教授(RobertGilpin)与代表《国际关系》杂志的肯·布斯(KenBooth)教授、伊安·克拉克(IanClank)教授、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Linklater)教授以及柯林·怀特(ColinWight)博士之间进行的。在这篇访谈中,吉尔平教授不仅就现实主义、观念与外交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等相关问题做了较为精辟的点评,而且还简要回顾了其自身的学术历程和心得,并适时地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论。这篇访谈原载于英国《国际关系》杂志2005年9月号(InternationalRelations,Vol.19,No.3,Sept.2005,pp.361-372.),本刊得到了《国际关系》杂志及其出版机构的授权,现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近1/4的世纪里,罗伯特·吉尔平教授无疑是最杰出的国际关系学者之一,他的一些著作如《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等已被翻译成中文并被我国学界广泛研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篇访谈是在罗伯特·吉尔平教授(RobertGilpin)与代表《国际关系》杂志的肯·布斯(KenBooth)教授、伊安·克拉克(IanClank)教授、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Linklater)教授以及柯林·怀特(ColinWight)博士之间进行的。在这篇访谈中,吉尔平教授不仅就现实主义、观念与外交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等相关问题做了较为精辟的点评,而且还简要回顾了其自身的学术历程和心得,并适时地对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论。这篇访谈原载于英国《国际关系》杂志2005年9月号(InternationalRelations,Vol.19,No.3,Sept.2005,pp.361-372.),本刊得到了《国际关系》杂志及其出版机构的授权,现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