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私募基金在"地下"迅速地膨胀,因为未能取得合法地位,政府亦无力监管,导致在私募基金运作中存在大量问题.为促进我国投资基金业健康发展,在借鉴国外私募基金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我国立法机关应尽快进行私募基金相关立法,并对相关法律予以修订,以便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做到合法合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
冯一凡 《新理财》2013,(Z1):36-37
"新基金法确定将私募机构纳入监管后,阳光私募的法定地位得到认可,下一步势必会获得更多资金的青睐。"青岛赢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周兵颇有信心地对《新理财》说,"新基金法的出台,对私募行业是重大利好。"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私募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募集艰难、信心低迷、私募明星陨落、投资者信心丧失、清盘潮来势汹汹一波波"寒潮"让行业措手不及,深陷迷  相似文献   

3.
李磊 《时代金融》2013,(27):138-139
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私募基金成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又一个创新,纵观以往金融发展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总是相扶相助出现的。我国的私募基金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私募基金的发展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相似文献   

4.
从诞生之日起,阳光私募就在马不停蹄地摸索与创新,主题私募、私募宝TOT、分级私募等相继涌现。我们发现,不少创新私募尽管在发行时很风光,但成立后业绩却泥沙俱下。受A股低迷的影响,其短期业绩或不温不火,或一落千丈、领跌于市场,与投资者心理预期有不小的差距。那么,和公募基金相比,创新私募到底怎么样?是"雷区",还是"宝藏"?主题私募:勇敢者的游戏  相似文献   

5.
私募股权基金的转型升级已成共识,投资模式与退出模式同质化是内部驱动因素,政策红利释放、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价差红利消失是外部驱动因素。私募股权基金开展"上市公司+PE"创新模式、寻求跨境并购新蓝海、参与私募投资项目"二级市场"投资是私募股权基金转型的突围路径。本文剖析了硅谷天堂"上市公司+PE"创新模式从初阶模式到高阶模式的演进案例,提出了加强基金自身治理水平和风控能力、建立基金发展战略平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证券导刊》2009,(12):22-22
"第三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将于今年3月29日在深圳举行。本届论坛由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与私募排排网联合主办,届时,来自国内政策制订者、顶尖私募基金管理人、专家学者三度聚首深圳,针对私募基金现状出谋划策,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对私募基金的讨论很多,但什么是私募基金呢?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另一种说法是"私募基金的名称相对于公开募集基金而言,指并非面向所有投资者,只面向特定的投资者,一般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募说明书)等形式募集的基金,但私募基金并非地下的非法的不受监管的基金"。后一种定义显然比前一种定义来得严格准确,它将"非公开发行"界定为"面向特定的投资者"和"以投资意向书募集"两个要素。同时,将私募基金区别于"非法的不受监管的基金"。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私募基金私募的含义,如何从  相似文献   

8.
刘道云 《新金融》2013,(6):49-53
《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私募基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本文分析我国私募基金规制立法的利弊,建议我国对公司型和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的运作作出必要规范,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细则"或制定专门的"非公开募集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展私募基金参与期货市场的范围并加强对其参与期货市场的监管,适当调低专门从事非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的基金管理人从事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的进入门槛,通过行政和法律措施促使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成为我国私募基金主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阳光私募"监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光私募"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兴盛,各路资金、投资顾问和投资者纷纷涌入阳光私募市场,但随之暴露出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市场混乱、投资者保护不足、监管不统一等问题.本文根据中国私募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私募基金监管的有关做法,提出监管部门要明确监管思路、改善监管体系,尽快完善私募证券投资者资格和销售推广方式等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球私募基金的发展趋势及在中国的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私募基金发展已经对全球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全球私募基金发展历程、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对中国私募基金市场发展历史与现状的评价,提出以下观点:在私募基金的演化与国际化扩张进程中,私募基金经营范围的综合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私募基金市场仍是一个不对称的畸形市场,市场上尚缺乏真正意义的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文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法律环境已经趋好,证券市场日趋理性规范发展,中国私募基金市场的"不对称"和"不规范"的色彩将逐步减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逐渐成为中国私募基金存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家》2007,(5):47-47
目前,国际上开展私募基金的机构很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等,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金融控股公司都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相似文献   

12.
理财红黑榜     
私募教父赵丹阳回归A股,引起市场热议。私募基金业绩状况究竟如何?我们来看看私募基金2013年的前十名和后十名的业绩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在众人眼中,私募基金是神秘的。经常炒股的人可能经常听到朋友对自己推荐股票,说:"这只好,就买这只。"问他理由,他就会四周看看,发现左右没人,然后小声说道:"某某私募有我朋友,他们正在做这只股票,一定涨,买吧!记住,别告诉别人!"似乎私募成为黑马和稳赚不赔的代名词。事实果真如此吗?那么私募究竟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私募基金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私募基金来说,其发展一直都是处于敏感的灰色地带,在"私募基金"的定义方面以及政府的监管等角度来说,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本文主要是就目前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对于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论述,最终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还呈现出了投资方向多样化以及私募基金运作不规范的特征。私募基金属于一类金融创新工具,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的几个障碍;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有正确理解并引导私募基金,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美欧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与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管理,分析了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和监管中的合格投资者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制度设计借鉴西方成熟市场而脱离我国实际、法规适用冲突、大量私募基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人为"制造"大量非法私募及监管滞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将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纳入统一管理、大幅降低投资门槛、突出专业投资、严格私募基金管理人监管、借鉴美国均衡监管原则、确立底线监管思维、重点加强行为监管及大力推进私募基金创新发展等完善我国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私募基金简介 私募基金在我国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特别是随着"基金黑幕"事件引发的争论,以及"中科系"股票神话破灭后,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的私募基金引起了业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叶德宣 《金卡工程》2009,13(8):64-65
随着我国"理财投资"业务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有必要对投资收益回报作出法律上的规定。而近年,私募基金作为投资界与法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其自身所具备的投资优势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私募基金投资日益受到青睐。以往各理财产品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各色理财服务,当中涉及"保底"协议条款,也同样被当下私募基金所吸纳,成为吸引投资者的筹码之一。针对私募基金的发展仍缺乏专门法律法规的出台,如此"保底承诺"无论是现行法律规定,还是其具体投资操作,都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与随意性。由于私募基金的协议性与特殊风险,对于私募基金的协议应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推动企业素质提高.但我国发展私募股权基金还存在许多障碍,我们应从完善有利于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通道、拓宽私募股权基金资本来源渠道等方面促进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私募基金一直以来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行业。在近1年时间里,一些中小私募"长江后浪推前浪",跻身排名前列,还有一些大牌私募,凭借稳定持续的发挥,延续着宝刀不老的传奇。面对历史业绩和投资风格一目了然的大牌私募及业绩拔尖却略带陌生的中小私募,投资者该如何抉择?据不完全统计,将管理规模超过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