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该文通过测算2001-201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的贸易内涵污染平衡(BEET)和贸易污染条件(PTT),结论如下:中国在与美、日、德的双边贸易中一直为环境污染赤字国,各制造行业也基本为污染赤字行业,但污染赤字在逐年缩小,"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中国对美、日、德的出口品比进口品更具有污染性,但出口品相对进口品的污染性在逐年降低;中国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严重,其次是废气污染物;对BEET的环境效应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影响为负,技术效应影响为正并有效减少了中国的污染赤字,结构效应的影响在固体废物方面为负,在废水和废气方面并不显著;引起中国PTT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效应的正向作用;应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加强对部分行业污染的有效治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两方面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的环境赤字,降低出口品生产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和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协调经济效益与废气减排双重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中国大陆2001—2012年的区域时间系列数据,探讨了环境政策、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工具中,行政化和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但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明显大于行政化政策工具。然而,不同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政策在东部的效果最明显,而行政化政策在西部最显著。同时,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只在当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当前环保效率依然低下,无法形成长期效应。此外,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及累积效应,说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会促进更大的减排效果。最后,根据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和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上海综合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科学评价模型,发现与发达国家和一般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上海综合环境污染模型呈"正U"型,以20世纪末为分界点,之前环境综合污染水平不断下降,之后环境污染又开始有所恶化.文章还运用Grossman影响环境因素的机理分析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21世纪后上海环境污染加剧进行了分析,发现2000年后上海在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有重工业化的趋势,这加剧了工业废气的排放从而导致了整体环境污染的恶化.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再次证实了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改变具有正负效应两重性.最后为避免上海环境污染恶化,结合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环境作用的正负效应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4~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媒体关注提高了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总体投入水平,尤其提高了地方政府对于废气污染治理的投入水平,但对废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的投入水平并无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废气污染物具有流动性,本地区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会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其他地区,因此不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新闻媒体,都更多地将关注点集中于地方政府废气污染的治理投入,但对废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投入的关注相对较少。进一步研究表明:从时间动态效应来看,媒体关注对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从空间动态效应来看,媒体关注对于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的督促作用仅限于本省份。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我国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做到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活动信息的充分公开,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非参数SML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并采用面板模型对按能耗与碳排放分组的行业分别进行能耗强度和CO_2排放强度回归。结果表明: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_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效应与CO_2减排效应具有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绩效大于其节能降耗绩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1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我国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率、家庭户规模等人口因素对CO2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四项环境污染指标产生的影响效应,建模过程中还考虑了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家庭户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主要人口因素,而城市化率对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利用数字金融形成治理污染的长效机制.本文运用2011-2018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基于实证检验研究数字金融的污染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具有污染减排作用,创业效应、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是重要的作用机制.(2)数字金融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基于自身发展水平的双门限效应,在达到低数字金融水平之前,数字金融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在低数字金融水平和高数字金融水平之间,数字金融都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达到高教字金融水平后,数字金融对环境污染却呈现抑制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数字金融都有在经济相邻城市间形成“以邻为壑”污染减排模式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7,(3)
技术进步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工业二氧化碳减排?这种影响在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何差异?文章基于2002-2012年中国工业分行业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TFP)进行估算,并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变动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部分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后,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综合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秦江波  于冬梅  孙金梅 《技术经济》2010,29(2):85-88,106
本文运用环境库兹涅茨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黑龙江省综合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评价模型,运用Grossman影响环境因素的机理分析模型,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对2006年以后黑龙江省环境污染加剧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06年后黑龙江省在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其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这加剧了工业废物的排放,从而导致整体环境污染的恶化,且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有正负效应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起,我国城市群由专业化分工快速转向功能分工,但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运用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仅包括自变量空间滞后的SLX模型,研究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城市群层面,功能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正“U”型关系;功能分工结构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均能够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在城市群内部,功能分工空间溢出效应和工业技术进步空间滞后效应均有利于邻近城市减轻环境污染;但城市群功能分工技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均未体现出预期减排效应,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功能分工与协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吴立军  曾繁华 《技术经济》2022,41(4):120-129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减排成本与减排路径是该战略实施中两大现实问题。基于行业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减排成本、技术减排效应及减排路径展开研究,基本结论如下:①行业减排成本差异大,整体减排成本逐年上升。在三个代表性年份行业最高与最低减排成本相差40-60倍,减排成本绝对差值在1500-3000$/t。在2000-2010年间, 32个行业减排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全社会整体减排成本上升了56.98%。②技术进步的减排贡献较大,部分行业技术减排有限。在产出固定假设下,2000-2010年技术进步实现累计减排57.09亿t,累计技术减排率达到47.88%;但在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技术减排率为负,技术因素导致的排放不减反增。③行业减排路径应遵循从高碳到低碳的顺序。基于减排成本与技术减排两大因素的减排路径规划显示,优先和重点减排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供给、加工制造、交通运输、采矿及设备制造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可相对延后和非重点减排行业主要为食品烟草等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及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2.
A great deal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concentrates on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Most analytical studies in this field show that market instruments are more efficient with respect to the cos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of a given number of polluters than non-market instruments. According to several analytical studies, market instruments should also be more efficient with respect to innovation in pollution abatement equipment than non-market instruments.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a great number of case studies exist with estimations of the savings of abatement costs of market instruments in a situation witho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arket instruments on the abatement costs in situations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lacking.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ll this gap. The paper deals with an empirical estimation of abatement costs for the emission of SO2 of coal-fired electricity units in the Netherlands from 1985 to 2000. First, the working of market instruments and non-market instrument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the Dutch government) is simulated in a static situation. Second, we analys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The efficiency advantage of market instruments turns out to be larger in a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an in a static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的扩展形式,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空间自相关性纳入传统模型中,并且未采用简单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描述产业结构,而是将生产部门细分为五类行业。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空间维度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受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的限制,这影响了减排效果的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仍非常明显,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业比重调整的降碳作用有待更充分的激发。指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各区域要力求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助,共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的综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均会带来东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环境监测动态化、政府环境监管信息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深度化及环保产业智能化4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空间关联性,并基于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互联网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技术进步能显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不同。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hich considers both energy input and CO2 emissions, develops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to account for the 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2000–2013. The proposed models decompos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to five components: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 eff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ffect, the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effect, the management effect, and the production factors effec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the production factors effect increased from approximately 70% in 2001 to nearly 99% in 2010, indicating that economic growth in Mainland China relied heavily on factor accumulation, which was not sustainable. Fortunately, this situation has gradually improved since 2011 becaus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in Mainland China remains relatively low because of an ineffici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efficiency.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room for further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to realize furthe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e causes of total-factor production inefficienc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 show a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ce, the focuses for the Chinese provin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Chinese provinces to realize further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