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翠杰  孔沛 《时代经贸》2010,(20):27-28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在国民中的比重,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需要三个社会条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只有三个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收入趋于一致,中等收入阶层才能在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在国民中的比重,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需要三个社会条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只有三个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收入趋于一致,中等收入阶层才能在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有目共睹,但其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国内理论界存在广泛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  相似文献   

4.
何悦 《时代经贸》2012,(20):70-70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中等收入阶层。如何正确认识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对中等收入阶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思想文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的探讨,提出发展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充分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仰玲 《时代经贸》2011,(16):27-2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新的分化和重组。中等收入阶层由于其阶层的特征,决定了其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只有大力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才能切实改善我国社会结构,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形态呈现为不稳定的"金字塔"型,要改变这种状况,构建一个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应努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邻国印度,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减轻个人税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在短短10年内形成了2亿人左右的中等收入阶层.借鉴印度经验,对我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西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晋生 《经济问题》2007,330(2):121-123
根据界定的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标准,2004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总数约为385.6万人,其中约67%分布在城镇,33%分布在农村.据有关人士估计,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将要达到总人口的35%~40%.据此,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到2020年也应达到35%左右.根据1995~2004年山西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山西中等收入阶层人口若要达到总人口的35%,2005~2020年其他各项发展指标年均增长目标值则分别应达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4.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1.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应为9.96%,全省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速度应为13.39%.要完成这些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乡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如何理解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提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方法,特别指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应当以收入为基础区分城乡两个中等收入阶层,并对福建省城乡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进行了应用,得出福建省城市和农村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都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郑云 《经济师》2004,(6):25-26
文章认为 ,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 ,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过小 ,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而成为经济增速减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 ,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尽快提高山西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构建"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必须不断加强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舆论导向;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促使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转化;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介服务业.  相似文献   

11.
何军民 《经济师》2006,(3):47-48
文章提出了和谐社会背景下对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内涵理解的几点思考,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含义的综合概念,其内涵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和内涵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差别很大,但在不同国家其功能和作用却是相似的;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概念和内涵具有二元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 《江南论坛》2005,(4):36-38
中间阶层在国外一般称为中产阶级。撇开他们的阶级属性,单纯的从他们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得知,他们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居于社会的中间位置,即介于贫富人群之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是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种发展和深化。世界各国普遍的发展趋势也证明,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  相似文献   

13.
周雁 《发展研究》2005,(4):74-75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见,在我国努力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地位日益显著,他们正在成为在众多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社会群体,象征着一个时代人们生活富裕的到来。逐步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的比重,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构建富裕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对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收入阶层是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力量.因此,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是推进我国可持续消费的现实基础,也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住户—厂商—政府"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收入分配影响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机理分析,提出了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与非正规经济规模呈负相关的研究假设。进一步地,基于2000—2009年全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双维度的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将抑制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发展,并且沿海地区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内陆地区。现行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依然倾向于惠及高收入人群,这既不利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又不利于科学引导非正规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它具有唯一性、时空性、集合性和变动性四大特征。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概念。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模型,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变动规律。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路是低等收入群体免交个人所得税,中等收入群体实行低税率,高等收入群体实行高税率;劳动收入实行低税率,投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实行高税率,彩票中奖税率实行特高税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315美元,进入了中下收入国家的上限,这一阶段规模性收益仍处在递增阶段。但这一时期已经处于发展与转型的时期,利用高增长的机会加快增长机制的转变,才可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否则有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停滞阶段。本文将从世界各国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如何吸收国际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突破正在面对的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社会热点——住房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对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按揭购房后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作了分析。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在按揭购房后出现了明显的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失衡消费。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有文献以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与解决机制为核心形成两种基本视角:一是,以制度经济学为代表从突破制度约束刚性的视角指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解决需要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高品质制度体系;二是,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代表从摆脱增长机制锁定的视角,寻找增长与跨越的内在驱动。此外,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经验分析亦占有很大比重,指出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红利与城市化、制度机制调整是成功跨越陷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种社会矛盾显现,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供需结构失衡等是可能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