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行 《中国农史》1999,18(1):29-34
本文以松江府为例,探讨清代江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种棉织布的兴起,清代前期松江府农民的商品性生产总值超过了自给性生产总值,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产总值大体相当。加以佃农耕地面积减少,地租负担减轻,并通过占有田面权与地主分享土地所有权,以及出现佃农中农化倾向,从而使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日渐减弱。同时,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米麦花三棉丝质当的兴起,佃农与商人间的经济关系则日益紧密。农村经济关系,已从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转向以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这种深刻的经济变动,是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效益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外国和台湾地区的农地改革李燕琼,扬眉一、外国和台湾地区农地改革简介(一)日本农地改革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农业领域内的封建生产关系仍严重存在,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占有...  相似文献   

3.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鼓励或强制实行土地的小规模家庭占有和经营,保证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结合。40—50年代前,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占有制度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给地少人多的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危胁。于是,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相继展开,并迅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指出了江苏省土地占有关系的特色:既有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区,又有土地占有的比较集中区,还有土地占有的分散区。这三种区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土地占有很不合理。从土地使用及经营方式上看,地主阶级虽然垄断了大量土地,但并不采取集中经营的方式,而是将土地分散出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以榨取高额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分离,导致了江苏省土地经营规模 的极度分散。土地使用上的极度分散,使土地变得零碎不堪,影响了土地的合理利用,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限制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正林 《中国农史》2006,25(2):78-89
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宁夏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而且灌溉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59%,是黄河上游区域最高的省份。农作物品种齐全,主要有小麦、水稻、山药、粟、大麦、高粱、豌豆等,占全部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2.8%,总产量的93.8%。农村地权分配极不平衡,80%以上的农民耕地不足。主要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佃农和地主不仅在土地上发生关系,而且在借贷方面也发生密切的关系。是宁夏农村租佃关系的一大特点。民国时期宁夏有着比较好的农村市场体系,因其生产皮毛、食盐、药材等,形成了许多专业市场。由于地权和租佃关系恶化,政府对农民实行强制性掠夺和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化,因此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导致了民国时期宁夏农村经济复苏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租”,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指出,“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存在地租。”运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我国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问题,有助于摆正农地流转收益博弈关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魏天安 《中国农史》1999,18(3):8-18
宋代官田租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官田有的免纳租课,或交纳相当于二税的低额租,有的实行分成制,或交纳每亩l石左右的高额租。官田租课的高低,主要与经营方式有关,同时也受边防形势及地理因素影响。在宋代,统支统收的军兵屯耕制已经衰落,以役代租的授田制仅在沿边部分地区实施,按比例分成(五五分或六四分)的官庄包耕制受括田、买牛、建房、给种粮农具等条件限制,时兴时废。在宋代官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不投资、不参与土地经营的分段出租制。不过,分段出租制又给地主包佃官田敞开了太门,官田的所有权因不断受到侵蚀而有向私田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论明清南方租佃制的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在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由此而引起其生产关系的某些变更:首先,在契约制的基础上较为普遍地产生了定额地租制。其次,以额税制为起点,较为广泛地实行了永佃制。永佃制是一种佃农意志的体现;是江南耕作经济持续向前的一条杠杆。广大佃农往往利用额租制和永佃制(包括一田二主和一田三主制)抵御田主的额外剥削,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并利用永佃制,努力改良农田,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地提高土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增加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由分成租佃制导致土地产出减少的"马歇尔无效率"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许多实证研究尝试通过土地产出率、劳动—土地比率以及地租等对这一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但这些都无法体现经济学理论中资源利用遵循边际均等法则。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成租佃制理论的系统梳理,基于佃农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对佃农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30年代卜凯农家调查资料,实证检验了分成租佃制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地同质的条件下,分成佃农、定额佃农和自耕农的土地边际生产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成租佃制下土地资源利用是有效率的。(2)土地边际生产力的相对差异,一方面导致土地租佃比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租佃制度进行灵活的规模调整,从而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刘建国 《农业经济》2001,(11):44-46
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分散的经营形式,细小的经营规模及狭隘保守的思想观念等往往使之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加入WTO后,更要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广大农民在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积极性的同时,增强生产经营竞争实力,减少经营风险。笔者最近就此问题对朝阳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实现规模经…  相似文献   

11.
<正>为解决农村生产中面临的农户平均耕地规模较小、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家庭经营缺乏效率、生产成本偏高,土地长期休耕等突出问题,台湾地区于2009年5月27日正式推行"小地主大佃农"政策,鼓励无力或无意耕种的农民或地主出租农地,并辅导大佃农长期承租扩大经营规模,以期实现"建立老农退休机制,调整农民劳动结构"和"推动农业经营企业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租、地价是士地所有权实现的一种经济形式,但只有土地所有权与国家行政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时,才能够在经济上通过地租形式独立实现。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中这三权是合一的,因此租、税、利也是合一的。国有企业传统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是无价行政划拨,而不是无偿使用.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土地所有权应与生产资料所有权适当分离,国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将以地租、地价形式独立实现,这是国有企业已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里重要的是机制的转换。而不是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国有企业已划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13.
解放初期,我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无偿没收和征收了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拥有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唤起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之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推行了人民公社制度,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成为社会公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大部分土地由农村…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主要在于农民和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承认农民土地使用权为物质利益获取权,给予其合法的参与市场流动配置的空间。逐步使广大农民携带其土地使用权真正进入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顺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释放农民积极性和农村生产力。利用土地流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并全面提高农村经济面对城市(镇)化和加入WTO而受冲击的市场生存与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地租———垦区种植业收益与风险的集合李玉凤蒋书淑陈翠花本文从黑龙江垦区地租实践出发,分析研究地租的基本内涵、实践形式和规范化管理。为了行文的方便和与实践一致性,本文把家庭农场依据承租土地数量上缴的利费税和各种基金统称为地租。一、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垦区地...  相似文献   

16.
土地租佃是佃农生存之本,也是地主获得土地资产性收益的重要方式。欠租撤佃这项租佃习俗大量见诸民国佃约,并受到了民国民法和土地法的充分肯定。欠租是否必然导致地主撤佃、撤佃后可否追租、欠租是否可以撤永佃、不欠租时地主可否撤佃等等,在民国法律、地方佃俗和租佃实践中差异甚大,体现出了在地主撤佃权之规范上国法的审慎和佃俗的宽容。呈现在欠租与撤佃关系复杂性之背后的是业佃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业佃双方的理性和无奈。  相似文献   

17.
吴玉琴 《中国农史》1998,17(1):67-72
本语文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指出了江苏省土地占有关系的特色:既有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区,又有土地占有的集中区,还有土地占有的分散区,这三种区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土地占有很不合理。从土地使用及经营方式上看,地主阶级虽然垄断了大量土地,但并不采取集中经营的方式,而是将土地分散出租给地针少地的农民耕种,以取高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一经营权的高度分离,导  相似文献   

18.
浅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应运而生并得到迅猛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给全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的农...  相似文献   

19.
模糊的土地收益权:租、税、费-农民负担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提出了与目前理论界一些流行观点不同的见解,在中国农村既有的约束条件下,乡政府和村委会增加的各种明的和暗的费用相当于市场租金的一部分,虽然税收——对等分析有一定的错误,但是在各种收费可变的条件下,变动的税费总额应该等于市场地租率。在农民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土地投入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若这些税费总额低于市场地租率,则乡政府和村委会就会增加额外的收费,若税费总额高于市场的地租率,则农民将弃荒土地。因此,将土地的私有产权界定给农民是解决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本方法,也是交易费用最小的方法。本人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从逻辑上证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发展始终高度重视。经过亿万农民的广泛实践和探索,终于确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并引发带动了中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巨大发展,更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通过改革确立家庭承包制度(一)当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实行的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他们凭借占有大量土地所据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