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人地关系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变动特征基本一致,区域开发强度指数由0.277增强为0.834,资源环境水平指数由0.102提升为0.866,人地关系协调度基本在0.903以上,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耦合水平不断提高,但处在耦合状态的初级水平;2区域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的影响始终表现出正响应,响应度指数介于0.0510~0.0568之间,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模式正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但也应注意到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诸多资源环境新问题和约束性条件;3经济发展、开发效率、产业结构、市场发展、环境规制、外资利用等因素是促使响应度演变的核心影响因素,影响系数介于0.0457~0.0526。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程度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军  王颖 《经济地理》2012,32(5):37-42
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是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的重要基础,在资源环境支撑下东北地区开发不断演进,通过构建并计算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程度指数(RDD指数),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振兴东北”战略以及一系列投资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开发程度的加快提升。在区域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对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土资源的消耗与占用、对能源环境的消耗与胁迫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促动等方面,而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协调区域开发与资源环境建设的关系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数量方面的优劣势。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资源型产品,结论是中国大多数资源型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全球的角度分析资源型产品比较优劣势的区域分布,进而分析中国资源产业与市场的三大基本特点,论述中国资源产业在走向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引入外资(含跨国公司)追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六人政策陆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源禀赋差异、发展路径依赖及企业分工深化,使实现地区内部经济合作成为东北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缺乏地区经济增长极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很大制约。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政府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政策、区域开发政策等也以不同方式引导着经济合作。无论是市场引导还是政策引导,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有关。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发挥各种合作组织机构在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旅游市场结构的合理性标准的阐述和分析,从旅游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客源结构与潜在客源量分布的匹配性、旅游产品结构与优势旅游资源对应性三个方面研究与判断旅游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出旅游市场主要制约因素的相互关系,实证表明,运用这些标准基本可以判断出旅游市场结构的优劣。  相似文献   

6.
陈萍  赵玉红  陈旭 《经济纵横》2007,(11):37-39
资源禀赋差异、发展路径依赖及企业分工深化,使实现地区内部经济合作成为东北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缺乏地区经济增长极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很大制约.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政府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政策、区域开发政策等也以不同方式引导着经济合作.无论是市场引导还是政策引导,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有关.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发挥各种合作组织机构在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可持续发展论区域开发:以青海区域开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在对青海省持续发展与区域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省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建设思路,即以重点地区的开发,带动青海整体实力的提高;开发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同时论述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区域优势转化的政治经济学"钥匙".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是有机统一的,两者都具有形态变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符合空间并存与时间继起的统一、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统一.从货币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的连续阶段性和过程统一性来看,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再向生...  相似文献   

9.
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的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明显的比较效益 ,是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宏观经济形势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国际上看 ,随着国民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各国国内市场趋于国际化 ,国与国、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国内看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 ,农产品将面临国内外两个大市场的严…  相似文献   

10.
李景翔  贺洪海 《经济师》2000,(4):122-123
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的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明显的比较效益 ,是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有效途径。一、宏观经济趋势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国际上看 ,随着国民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各国国内市场趋于国际化 ,国与国、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国内看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资源、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对区域要素整合与企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以苏南企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立足区域要素整合,构建苏南企业集群发展的支持系统、扩张空间、文化与产业互动体系和市场环境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青海河湟地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玛措 《经济地理》2001,21(3):283-286
本文在分析河湟地区区域开发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建设框架,即加快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本省优势资源,发展原材料及加工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布局产业。同时论述了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制度因素是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及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等,而制度变迁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云  祁春节  陆倩 《经济地理》2014,(11):134-139,192
利用2002—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测算了主产区及湖北省16个市州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并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其他主产区相比,湖北省具有柑橘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主要集中于鄂西地区的宜昌市和十堰市;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湖北省柑橘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因素,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等外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产品差异化战略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但产品差异化并非差异化战略的唯一选择。文章结合霍特林模型,阐释了产品差异化战略潜在缺陷,并进一步指出在宣传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产品差异化战略更重要的方面可能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定价策略,这也将有助于理解我国部分行业中小厂商的山寨行为。总之,企业无需将产品的差异化视作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条件,除了定价差异化之外,市场环境的微观区分因素如消费者感知情绪、宏观区分因素如企业社会责任导向,都可以是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开发不能回避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是生产要素及环境分析。把区域开发的要素及环境归纳为两大类,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自然区域,并置于平面坐标中,可得出四种区域开发模式:综合型开发模式、资本及技术型开发模式、特色经济开发模式、资源型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流通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企业制度安排上提出了股权与期权耦合的新体制;在市场竞争优势方面提出了主体市场的培育和区域竞争优势构建;在出口经营方式上提出了“由产品经营向项目经营转换”的新概念;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如何运用因素异构原理,通过利益机制的重新设计创造出“内生型”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影响要素价格动态变化的因素分析,研究要素区域流动过程中要素价格动态变化及均衡,指出要素流动对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影响。新型区域关系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之间合作、分工及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区域开发主要是由要素的非均衡流动实现的,要根据要素流动的机制与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区域间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利波  丁纪岗 《生产力研究》2006,(8):105-106,114
文章从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平均增长速度)、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差距和不同区域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变化三个角度考察了区域经济增长、波动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演变的关系。得出了“全国和各区域经济波动位势与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均衡倾向逆向相关”、“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均衡倾向和区域经济波动位势差距缩小之间存在滞后正向相关关系”等重要结论,并对相关结论给予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提升我国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文章构建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与评价模型,对我国2011—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动态比较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产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研究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升高且比较稳定,东、中、西部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各有特色,东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主要为产业绿色增长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因素,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而中部地区相对优势则比较薄弱。据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提高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