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电: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许多发达国家.水电的比例达到90%以上;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0%……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节能潜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产品单耗比较的方法检测中国的节能潜力,虽然受到很多制约条件的限制,但还是能够避免产值能耗比较法所引起的误差大、波动大的问题,因而更加可靠。本文通过中国各部门产品单耗与日本同指标的比较,对中国的节能潜力做了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能源转换部门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部门有26%的节能潜力,综合平均能源转换部门和最终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潜力,得出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是26%。由于本文没有计算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完善所能带来的节能潜力,因此,有理由相信,实际的节能潜力将会更高。虽然本文得出的中国节能潜力数据很保守,但这也相当于3亿吨的石油消费量,它不仅对于能源本身,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  相似文献   

3.
刘义军 《广西电业》2012,(Z1):82-85
通过对南宁市宾馆建筑能耗状况调查,分析了南宁市宾馆建筑能耗现状、能耗特征和用能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节能潜力,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史丹 《工业经济》2007,(1):57-65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围绕着资源做的文章脱不了浓墨重彩,ABB对此了然于胸。似乎在一夜之间,ABB与"节能减排"这个词形影不离,无论是在各大网站或是相关活动中屡屡可见。即使在ABB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成为制约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各种工业污染的加剧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当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开始密切关注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总量上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如何保障必需的能源消费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面对越来越明显的资源约束,节能减耗对于中国而言势在必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电力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由于电力生产消费涉及从电厂到客户的众多环节,因此电力节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以下简称五省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分解了五省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对电力生产、输送、消费等各主要环节的节能潜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蓝天一 《中国纺织》2004,(8):113-115
膜结构是建筑结构中最新发展起来的种形式.它以性能优良的织物为材料.或是向膜内充气,由空气压力支撑膜面,或是利用柔性钢索或刚性支撑结构将面绷紧从而形成具有定刚度,能够覆盖大跨度空间的结构体系。自从1970年代以来.膜结构在国外已逐渐应用于体育建筑商场展览中心交通服务设施等大跨度建筑中。膜结构已成为结构设计选型中的个主要方案。成为化纤纺织品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在中国建筑结构中也有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而建筑最大的耗能点是采暖和空调,据悉,我国在采暖和空调上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55%。  相似文献   

12.
得益于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及字通新能源客车的高品质,宇通新能源客车自2010年实现批量销售以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从不期望产出的角度出发,将钢铁产业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及节能减排潜力的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总体上不高,但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通过进一步的钢铁企业效率改进分析得知,我国钢铁企业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仅从钢铁企业的47家样本来看,我国钢铁企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摩配》2006,(5):47-47,50
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数十亿人正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他们的第一辆汽车,好驾驶着它自由行驶在宽广的马路。没错,这并不是跨国汽车厂商们的白日梦,而是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现实。随着西方成熟市场的汽车需求逐渐停滞,显而易见,全球汽车制造商们越发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环节的节能减排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李梅  文福拴 《电力技术经济》2007,19(4):27-31,60
介绍了国内外在发电环节采用的两种节能减排技术,即洁净煤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从政策支持、价格鼓励、税费减免、科研和产业化的促进等多个方面论述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环境下,发电环节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及发展思路。建议对化石燃料发电征收较高的能源税、CO2税、SO2税以及征收CO2排放费用,增大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比例,鼓励私人投资,建立绿色电力发展基金,加快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领域的节能潜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中国汽车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汽车的石油消费势必增加.预计2030年中国汽车的能源消费将达到2.5亿~3.0亿吨油当量,占石油消费的比例将上升到40%左右.因此,汽车领域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从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两个角度对中国汽车节能潜力的分析显示,在不计其他难于直接测算的节能潜力的假定下,到2030年,依靠采用现有节能技术可以实现节能33%,混合动力汽车普及率达到50%可以实现节能14%,两者相加可实现节能42%.另外,普及小排量汽车和适当提高柴油车的比例,可分别实现5%的节能目标.技术节能与结构节能合计,可实现节能48%.要在汽车领域实现上述节能潜力,中国应该加强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在环境保护标准、油耗标准和成品油标准上综合强化现有标准,同时还必须在财税政策上支持小排量汽车和节能清洁型汽车的普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生产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分析了各地区节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先升后降随后平稳态势;(2)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只有中部区域存在σ收敛;(3)大部分省域的节能潜力较大。为提高地区能源效率、实现节能目标,应该提高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促进能源的合理流动;实行一地一策,制定差异化的节能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注重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机电工业》2013,(11):20-20
对于在中国污染严重的地区,比如北京的企业来说,室内空气净化器或许很快会成为一个卖点。这可能会惠及国内外空气过滤器和净化设备的供应商,它们历来是向医院、实验室和工厂提供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郁红 《化工管理》2013,(19):30-32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等许多工业的通用设备,它可使物料温度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随着国内对于工业企业提高能效、降低能耗要求的日趋迫切,高效换热器必将成为加快国内节能减排的利器之一;而另一方面,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节能要求也推动了高效换热器的发展,使该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政策支持行业节能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发展思路决定节能目标的科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重化工阶段,但许多国家又都很好地控制了能源的消费,能源弹性系数维持在1左右。究其原因,还是与其发展思路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