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建宇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4,(9):70-71
两年前,中国地产界还鲜闻顺驰的名字,两年前的顺驰集团其触角还只是天津这个它发家的海滨城市,其打动天津百姓的也许就是那座以“顺驰”冠名的顺驰立交桥了。而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到顺驰这两个字时,中国地产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现在的顺驰拥有8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年销售额达40亿元,“顺驰现象”在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甚至遭来了不少人的非议,中国地产大亨万科对顺驰的发展也同样颇有微词,顺驰的快速扩张,让它成为了中国地产最为注目的少数派。顺驰的步伐真的正如地产界说的那样,隐藏风险太大,迈得太快了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顺驰… 相似文献
3.
5.
继去年房贷新政出台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又发布调查报告,预警房地产金融过热,致使长期以来地产开发资金完全依赖银行的“输血管道”被截断,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寻找新“血液”迫在眉睫!自此。地产基金被频频提及。但是它能否担起中国房地产融资创新的重任?它能连接上中国地产业已经断裂的资金链吗?而觊觎中国的海外基金能否真正被国内地产开发商广泛接纳? 相似文献
6.
最近,顺驰地产神话的终结,上海圣力数码广场资金链的断裂,钱江系从重庆房地产市场大撤退,国内房地产企业陋象也开始一一显露出来了。这些企业尽管所处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及最后的结果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面对 相似文献
8.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掀起了中国经济的层层热浪。据有关数据统计,2001年之后的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从17%上升到25%,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形式一片大好之际,房地产商开始盲目囤地,竞相买地搞出所谓“地王”。就在他们高估中国房地产经济时,资金链的危机其实已经潜伏在其中了。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经济急转直下,加之国家的宏观调控,银根收紧,使得房地产商本就岌岌可危的资金链条更加脆弱。本文通过对房地产资金链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资金链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内房地产商开始自食“囤房囤地“恶果,“地荒“正在演变为“钱荒“——近日,地产市场有几个数据倍受关注:其一来自潘石屹:“国内房地产上市企业,速动比率 相似文献
10.
11.
早在一年之前,《南方周末》记者找到我,要我对"顺驰"的发展做个判断,出于自己的个性,我的回答很"圆滑",认为"顺驰"只要依法纳税,诚信经营,至于花多少钱拿地,那是企业内部的事,公司只要有盈利,掌门人孙宏斌的决策就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在管理控制方面,由于顺驰采取的主要是直营连锁的方式,加上其强势的企业文化、宏伟的战略目标以及严格的以目标导向为标准的考核体制,使得其对各连锁直营店具有很强的管理控制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拐点论”的争议难掩房市调整步伐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无论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改变还是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的从紧,这些都预示着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巨变,从而也就从年初以来发生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拐点论”的大讨论。不管这种讨论如何激烈,赞成或不赞成都有无数个理由,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调整已经从全国各地开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最黄金时期”里,顺驰绝对是个耀眼的明星。一个从天津出来、其貌不扬、毫不起眼的“小伙子”,从经营二手房买卖起家,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地产业的大鳄,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中介于一身的知名房地产商。并于2004年末宣称其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00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销售额要达到200亿元。在顺驰的当家人孙宏斌看来,顺驰之所以有这些成功是因为他颠覆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创造了“现金——现金”的地产零库存“顺驰模式”。“顺驰模式”蜚声业界。然而,与顺驰的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不和谐和质疑之音好像也是形影不离,使得一举跻身地产销售百亿军团的顺驰,还没来得及领略一下巅峰上的无限风光,却已经险象环生,穷于应付,以至于向来面对媒体乐观高调的孙宏斌也不得不坦承“心里很不踏实”。是的,就在去年理论上的拷问之声愈来愈小的时候,顺驰自己却在狂奔的途中有些磕磕绊绊,危情初现了。什么才是顺驰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17.
18.
资金链,是一个企业的鲜血,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是企业经营的过程,企业要维持运转。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良性的不断运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屡屡发生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关闭、老板跑路、员工闹事等现象。企业资金链为什么会断裂?在当前央行连续降息降准、不断放松银根的大环境下,企业资金链风险是否有所释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门走访了省内一些企业、协会、部门,开展调研。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总体看,2015年以来,多数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出险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有所放大,呈现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制造企业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甚至网贷公司扩散的态势,直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延续“双升”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