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由阜宁县停翅港移驻盱眙县黄花塘。日伪军在淮阴至宝应间一百多华里的运河线上设置了21个据点,企图切断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为确保黄花塘与新四军武装和抗日根据地联络渠道畅通,华中局决定在运河沿线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运河小镇的秘密交通网1943年2月,为开辟从宝应到淮阴间一百多华里运河沿线上的交通联络线,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在距离淮安约二十公  相似文献   

2.
五年的时间,为3000多家IT企业提供了近2万名专业人才; 每年,实现超过100%的销售增长; 微软、英特尔等世界IT巨头成为它的盟军; 一百多个股东与它联手…… 它是谁?它的名字叫“思远”。 创业之初,思远只有4个人,他们没有一个是投资家,没有一个是企业家,没有一个是教育家,办公室是租来的,培训教室也是租来的,唯一属于他们的是一个“想法”——要为求职者打通走进企业的隧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这是全国几千名作家艺术家用爱心构筑而成的一个书屋。1996年开始,曾以《山道弯弯》、《风雨山中路》、《美仙湾》、《桥》等中、长篇小说驰名全国文坛的湖南省文联主席谭谈,到湘中娄底挂职深入生活,再次扑人这块曾哺育过他文学创作的热土;1997年,谭谈和他的两位作家朋友走访了湖南省21个县的一百多个贫困村。两年的农村基层生活,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的贫困山区之行,给谭谈心灵一种巨大的震颤:山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助,更需要文化上的扶助!春节假日里,紊绕于谭谈心头的仍是文化扶贫的事。他的脑海里,总是晃动着贫困山区那…  相似文献   

4.
《西部论丛》2005,(3):83-83
它融古铸今,汇百余部成功著作于一炉。存精去芜,浪里淘沙,炼出的是古往今来最顶尖的成功精髓;它厚积薄发,将一百多本书、数千万字的内容。浓缩而成削铁如泥的八种武器,24万字的《成功八策》,节约了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它极其实用,八大纲领的通盘策略,一百八十多条办事的秘诀技巧、无微不至的处世技巧,身边朋友及作者本人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从18岁到80岁,理论加实际,指导与操作循序渐进,条分缕析,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从立志到成材的全部过程,全程指导你应对人生的大浪、命里的险礁。  相似文献   

5.
甘肃庆阳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以“陇东老区”见称。在大革命失败、到处一片白色恐怖的1927年,这里建立了甘肃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宁县支部);在南方革命根据地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这里于1934年成立了革命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根据地最早迎接了长征到来的中央红军。陕甘边区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以后所形成的陕甘宁根据地成为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创建人民共和国的斗争实践中,老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做出了伟大贡献,而且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垂裕后昆的老区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背篓     
1999年5月。甘肃文县。火辣辣的太阳炽烤着冒烟的山路。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央十一家报社新闻扶贫困已经在这样的山路上颠簸了十多天了,但没有一个人喊热叫累,因为比起已在这样的山路上走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山里人,这十几天又算得了什么呢?在狭窄的山路边,时不时碰到一群挎着背篓的人们。他们中有肌肉健壮的年轻人,有驼背弯腰的老者,还有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今天星期几?”我忍不住问同坐一辆车的中国记协的王春晨,他已在文县挂职县长助理四个多月了。“星期二。”“那这些孩子怎么不去上学,是失学了么?”“没有,他们是利用放…  相似文献   

7.
他爱国,却被迫流浪,最终客死异乡;他疯狂地与女作家乔治·桑相恋,9年后却因爱成恨;他的钢琴演奏魅力非凡,却偏偏厌恶公开的音乐会;他满脑子充满音乐,却因为极度追求完美,使创作过程变得极为艰辛。他,就是200年前诞生于波兰的钢琴诗人弗里德里克·肖邦。半个多世纪前,一部描写肖邦短暂而伟大一生的美国影片《一曲难忘》传入中国,让很多人走进这位作曲家的音乐与情感世界。几年前,周杰伦的一张《十一月的肖邦》,又缩短了“90后”们与肖邦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孙琎 《浙江工商》2008,(8):21-24
任正非总是在喊冬天来了。这一喊,便是八年。在过去的八年里,华为的收入从152亿元人民币到125.6亿美元,增长迅猛;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华为凶猛。  相似文献   

9.
1987年滕振端大爆冷门。他成了上海滩上的新闻人物。《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把这位“老俵”连同他的沪赣五金建材商店一齐介绍给了1000多万上海人民。一夜之间,滕振端迈开“泥腿子”走进了上海的大街小巷,走进了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0.
贺龙亲自找他谈话,关向应向他面授机宜;他孤身深入农村传播革命火种,受命改造“神兵”,组建川鄂边红军游击队,使石柱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他就是老红军傅忠海。  相似文献   

11.
永不妥协     
潘勇是安徽无为县人,无为是国定贫困县,他外出打工几年,经历挺多,所以他在讲述他的故事之前强调别忘记了他的心得体会:化蛹为蝶,才能展翅飞翔,抵达彼岸,而从毛毛虫到蛹却需要漫长而暗无天日的蜕变。 那天我和同村的华子坐上了一辆问罐式封闭车厢的三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了威海高科技区一家建筑工地上。 那一年,我18岁。在农村,18岁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顶天立地的汉子了。 伸伸酸痛的胳膊,抬抬麻醉的小脚,之后我跳下了车,在那一边空阔的建筑工地上,在一片暮色四起的天空下,我抬头挺胸、把腰板站…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抉择的紧要历史关头,党中央和毛主席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我党下定最大决心,投入最大力量开辟东北根据地。1945年9月15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出二十多位中央委员,并从华北、山东等解放区抽出一百多个团的兵力和大批干部,进入东北,领导东北人民,消灭日寇和伪满残余,肃清汉奸,剿除土匪,建立各级地方民主政府。 中共中央东北局为了加快开辟根据地工作,分别成立了东满、南满、北满、西满四个分局。  相似文献   

13.
《浙江工商》2008,(2):47
2月4日,缙云县政协副主席、工商联(总商会)会长樊汝元,绕道仙居、永嘉,沿着崎岖山路到大洋镇前村村走访、慰问困难户洪准尉,给他送上慰问金、大米、食用油、棉被、衣服等,向他送去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  相似文献   

14.
老沈的故事     
白于山高,涧峪岔深山沟沟里住下个北京人高高山上一棵松弹起个三弦就唱老沈老沈的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完他和咱受苦人心贴心——陕北民歌《十唱老沈》老沈,叫沈为备。在北京,他是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机关的一名处长;在陕北,不论政府官员,还是村野百姓,都叫他老沈。老沈的名字,确实不为很多人所知,但他的事儿,却从北京到陕北都有议论。特别是在延安,在子长县,在涧峪岔,有口皆碑。1984年初春,在中南海,陕北子长县农村的极端贫困,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密切关注。——共和国再苦也不能苦了革命根据地的父老乡亲!这一年4月,中共中央办…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万元的工程款,八年历尽艰辛的四处奔波,一本饱蘸泪水的讨债日记,这就是——一位包工头的追欠生涯  相似文献   

16.
1932年至1935年,陕甘边一带先后建立了以寺村塬、照金、南梁为中心的三个根据地,陕北也相继建立了十一县游击根据地.1932年2月,战斗在陕甘边界的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后为刘志丹)任总指挥.12月,中共陕西省委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把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此后,红二十六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刘志丹等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入外线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敌人,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军发展到4000多人,根据地发展到十多个县的广大区域,陕甘边根据地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7.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生前,他身上光环耀眼。他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陕甘宁边区的连任参议长,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东北,历任北满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死后,他却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18.
他,2008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只有十几年的科研生涯,却成绩斐然,参与了第一个去甲基化酶的发现,博士毕业时获哈佛医学院院长提名嘉奖;工作后,他主导了多个药物研发项目,在多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整个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个方面的转变过程,即: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进一步到现代经济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转变;面临着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百年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曲折:前半世纪由于战乱不已而没有实现这种转变;后半个世纪的开始30年由于选择了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模式而进展缓慢,只是到了最后的20年才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但是实现三个转变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20.
<正>在革命老区旺苍有个红军城,当年这里曾聚集了两万多名红军将士,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血与火之歌!当年英气勃勃的红军战士今安在?一个初春的午后,我们前往旺苍县老城区拜访老红军侯跃寿。走进一个近年新建的小区,我们来到侯老家。侯老正坐在沙发上看战争片,身穿深黑色外套,带着白黑色棉帽,双腿上搭着一条毯子。见我们到访,他留着短白胡须的脸上绽放出微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