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本是一个后发达国家,在赶超过程中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为验证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假说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日本是否成立,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发现在后工业化时期尽管日本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时期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日本实现工业化后,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出口导向的经济意识始终左右着日本的贸易发展,其具体体现就是日本政府的各种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
把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找准中国经济房展航向,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国家是最好的模板。日本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未能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进行完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错失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我们应该从日本经济中获得启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3.
《经济月刊》2012,(9):89-89
日立的华丽转身,可以被看作是日本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体现。 观察日本经济,基本上每十年便会发生一次重要的转变,期间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出现变化。在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最重要的产业曾经是煤矿,其后是水泥。到了上世纪60年代,纺织业开始兴起,接着又出现了钢铗业的振兴。进入80年代以后,家电成为日本经济的代表,再往后则是汽车业、电子产业等。电视等家电业的隆盛期在今天的日本已经要成为历史,即便是半导体等电子业,现在也在逐步淡出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4.
略论日本经济的构造改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毅 《经济论坛》2003,(21):47-48
象征90年代的关键词可以说是“重组”。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现在需要进行的必要的重组就是要削减泡沫经济时产生的过剩的债务、过剩的设备以及过剩的雇佣。如果拖延了这“三个过剩”的处理,就会构成抑制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三个过剩得以消除,那么日本经济就可以实现本来被认为的能够达到的2%的经济增长水平。一、没有构造改革日本经济便没有光明的前景对于今日日本经济,人们都普遍认为进行构造改革是必要的。这一构造改革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国家实行的重组。对于日本经济而言,进行必要的构造改革之一便是要竭尽全力地处理以不良贷款为…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制度上分析,日本某些内在制度的“疲劳”,内在制度系统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协调,也是造成转型期日本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经济是我国长期研究与借鉴的对象,因而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在制度“疲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完善,但内在制度  相似文献   

6.
日本双重经济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存在明显的双重经济特征,即竞争力强、产品大量出口的制造业部门与落后的国内部门并存。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经济起飞时期,双重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政府长期、过多地介入经济活动,容易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双重经济是90年代日本陷入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超 《当代财经》2004,(7):101-104
2003年12月12日,日本与东盟10国发表了旨在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并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概念。这次峰会预示着日本同东盟的区域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飞跃,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入手,深入探讨了WTO框架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指出日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方针的调整是东亚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锐 《新经济》2004,(4):94-96
在经济增长周期谷底苦苦爬行了十三载的日本经济随着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善正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日本经济大臣竹中平藏近日表示,日本经济正在逐渐复苏。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私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虽然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但这种决策在相当程度上包含了政府“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诱导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政府采取的财政、金融、税收、立法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协调作用,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1.经济计划。在日本,政府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各种指导性经济计划向企业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提供经济信息,指明经济走向。日本编制的计划依其背景分成三大类:首先是“复兴”计划;其次是“经济自立”计划;再次是发展经济计划。如按时间上划分可分为长、中、短三大类。长期计划主要是预示性,给企业以方向和蓝图;中期计划主要是指导性的,较为现实地给企业以引导;短期计划是预期  相似文献   

10.
曹新 《经济导刊》1998,(6):46-50
经济猛开快车之后都有一个大的调整,这几乎是经济运行的一个铁律。而世界经济格局正是在各主体经济的增长与调整之中不断演变。战后英国经济的衰落和日本经济的崛起使世界经济演变成了“三极”格局,日本产业的转移又带动了“四小龙”、“四小虎”的起飞,创造了亚洲经济...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前,日本还被视为一个一心想登上世界经济霸主宝座的经济强国,但今天,日本的神话及其日渐扩大的世界影响力似乎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尽管日本仍然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经济滞涨,悲观情绪蔓延,体制危机和政治瘫痪等消息不绝于耳。日本经济曾经历过长达10年极其困难的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及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日本经济和社会暴露出一系列结构问题,从银行业到私营产业管理,从政府体制到管理体制。20世纪最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日本的经济低迷?文章从日本经济现状分析着手,指出尽管现阶段日本经济低迷,但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日本改革的深入,以及潜在资源优势逐步发挥作用,日本经济有望快速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13.
张锐 《经济世界》2002,(5):17-19
从2O01年寒冬中走过来的日本经济在新的一年将会继续遭受霜打,这是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的基本结论。日本举国上下也对经济前景一片悲观。但只要人们联系不久前的日元贬值,就会明白从日本岛上放飞出来的烟幕弹有多大。  相似文献   

14.
陈言 《经济月刊》2009,(8):128-128
继2008年出版第一册《日本经济蓝皮书》以后,2009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册日本经济蓝皮书,今年的题目是《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2009》(主编王洛林,副主编徐平、张季风、刘瑞)。这是中国全面观察日本经济的一个窗口,也是我们预测今后中日经济关系变化的必不可少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5.
王顺利 《经济纵横》1994,(11):47-49
战后日本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王顺利战后的日本经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1949年至195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变统制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所谓统制经济体制,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  相似文献   

16.
张锐 《经济导刊》2008,(6):32-34
仅仅在复苏之路上艰难跋涉了5年的日本经济不得不再次面临倒退的煎熬.刚刚上任的日本央行代理行长白川方明日前表示,日本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性,而同时走上副行长位置的西村清彦则明确表示日本经济正在"急速"下滑,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大田弘子发出感叹:"日本已经不再是世界上经济一流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各国金融危机救助措施作用下,世界经济已经明显企稳,经济先行指标昭示世界经济迈向复苏之旅。从季度GDP增长率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3季度相继走出衰退,单季取得正增长已经没有悬念。预计美国、德国和日本2009年3—4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在1.5%-2.0%左右。尽管全球经济度过了金融危机最艰难时期,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表现为经济脆弱性。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在攀升,私人部门投资增长有待于提高,因此刺激政策持续性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日本与广东的经济关系将越来越紧密,经济合作的步伐正在加快,日本产业将加快向广东转移,部份将技术、资金、管理和研发也一起转移进来;转移的制造业以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为主;制造业转移的战略目标是进入中国市场,本期刊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鹏飞同志特稿《新时期日本与广东经济关系展望》,该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广东经济的特点和机遇,以及日本经济形势对广东的影响,论述了加强日本与广东经济合作,承接日本产业转移对发展广东经济的重要意义,指出未来日本和广东经济合作的三大前景,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三个转折点与近年经济的持续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获得成功和二战失败占领期的改革是日本经济的两具转折点,现在日本又面临着信息化与经济结构改革的又一个转折点,由于没有完成这个转折和改革,近年来日本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要走出困境必须尽快实现全方位经济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20.
经济外交是一国政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和实施经济战略,扩大对外经济往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活动。美国、中国、日本是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也是菲律宾的重要经济伙伴。三国在与菲律宾的经济交往合作中各有特色,本文通过对比三国对菲律宾的经济外交活动,总结经验,为中国下一步开展对菲律宾的经济外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