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亚洲国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的汇率合作,使金融合作的模式趋于多样化。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可从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努力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断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继续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合作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下,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又迈进一步。5月3日,东盟和中日韩(10+3)财长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这一合作行动,对维护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亚洲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亚元"的想法有可能变成现实,人民币将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全球金融危机下,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又迈进一步。5月3日,东盟和中日韩(10+3)财长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议上就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这一合作行动,对维护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并将对改革和  相似文献   

4.
亚洲国家与地区的金融合作 亚洲地区经济多年来保持强劲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亚洲国家和地区抓住时机,在加快自身经济调整的同时,努力加强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合作,这为本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金融“风险”或“危机”的全球化。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在1997年以前几乎是空白,已有的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地区合作组织也没有针对本地区的金融稳定、发展等问题提出合作方案。危机迫使东亚成员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组织,才能共同抵御外部冲击,防止危机的扩大甚至再次发生。此后,金融合作便被列入了地区议事日程。本文将就东亚金融合作的动因、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合作的内涵和进程、合作的前景以及中国的如何进行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发展各有特点。本文通过比较两区域金融合作深化程度,总结各自金融合作特点和金融合作经验,提出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亚洲债券是指用亚洲国家货币定值,并在亚洲地区发行和交易的债券(李扬,2003),亚洲债券的供给方大都来自于亚洲经济体,而其需求方则来自于包括亚洲各经济体在内的全球投资者(Yung—Chul Park,2003)。亚洲债券市场就是亚洲债券发行、交易和流通的市场。作为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债券市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亚洲各经济体、特别是东亚经济体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澎? 《国际融资》2016,(8):63-67
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五国连接着亚洲经济和欧洲经济。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不但能加速实体经济合作,并且能促进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深化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中国和中亚五国已经具备金融合作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克服金融排斥问题,时间与空间两维度上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转移;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低成本提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互联网金融外部性、规模性提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资金支持。本文最后设计出互联网金融融合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确保国别间资金往来的信用保障;构建丝路大众筹资融资模式平台,专项服务于丝路能源开采行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不断推进,两岸之间的金融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广西对台合作的区位优势明显,桂台之间建立金融长期合作机制,是两地金融合作的重要保障.能够深化桂台之间的区域合作,促进桂台之间金融业务的往来,拓宽桂台金融合作领域,助推桂台经贸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这些特殊金融政策措施的先行先试,前海将建设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对扩大香港和内地经贸金融合作、深化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聂勇  彭文文 《武汉金融》2014,(4):58-61,37
自2000年《清迈协议》签订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对中国-东盟金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近些年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中国-东盟金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大的方面,即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内容和途径、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中国-东盟货币合作以及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和金融政策。通过总结和厘清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研究成果和脉络,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提供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给亚洲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创的同时,也促使亚洲各国认识到开展区域内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亚洲债券基金就是金融合作的种种尝试之一。亚洲债券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在结合亚洲金融合作的大趋势背景下,介绍了亚洲债券的最新发展、现实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在过去6年里,天津生态城充分发挥在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和创新中"先行先试"优势,在意愿结汇和跨境人民币结算两大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中新两国金融合作日趋紧密,天津市可以抓住机遇,将生态城作为深化中新金融合作的重要载体,在设立天津市深化中新金融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政策效应、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积极探索,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打造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RCEP包含的投融资便利化、金融服务开放等条款顺应了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也为深化后疫情时代的亚洲金融合作提供了动力亚洲区域合作长期坚持以东盟为中心的合作架构,金融领域亦是如此。《清迈倡议》及其多边化是亚洲金融合作的重要标志,但与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2020年11月15日,亚洲国家在5个“东盟+1”自贸协定基础上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周边国家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金融合作就目前来看已是小有成就,比投资金融合作效果要好,不过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贸易金融合作是中哈两国在金融合作上重点,在此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也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石,关系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稳定、经济发展.所以推动两国的贸易金融合作意义重大.本文旨在通过两国贸易金融合作现状,分析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然后提出解决措施为两国深化金融合作乃至为与中亚区域金融合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韩建交已经已有20年,中国加入WTO已经11年,期间中韩两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中韩贸易投资飞速发展,在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本文总结了中韩金融合作取得的成果,说明了现状和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深化合作的措施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国际融资》2004,(6):15-15
亚洲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会议越来越引人注目,受到亚洲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这就是亚洲出口信用机构年会。亚洲出口信用机构年会于1996年由印度进出口银行倡议发起,是亚洲口信用机构的宏观论坛。自1996年以来,亚洲出口信用机构年会已成功举办了9届,各成员银行及所在国政府对年会的召开越来越重视,会议规格及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级别不断提高。目前,年会逐步由务虚走向务实,由宏观论坛走向实质合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区域性金融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原则上采取各出口信用机构轮流主办的方式。年会的目的是: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就世界和地  相似文献   

18.
科技通讯     
<正>央行:将与港澳进一步深化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共同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谅解备忘录》),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澳门金融管理局创新金融科技试行项目的监管要求进行联网对接,依法合规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韩建交已经已有20年,中国加入WTO已经11年,期间中韩两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中韩贸易投资飞速发展,在金融合作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化.本文总结了中韩金融合作取得的成果,说明了现状和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深化合作的措施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一般理论,对农村金融抑制的根源进行探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后,继续对农村金融的信用与信息、风险与控制,农民组织化特别是合作化促进金融深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普惠合作体系,以期为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和农民组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