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现行土地分配制度的主要模式,就是政府征地,征地以后政府卖地,形成土地收入,政府用这个收入来建设城市,搞基础设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一些改变,一面缩小了征地范围,一面增加了农民补偿。这两个措施一个是减少了地方征地卖地的范围,收入会减少;一个是提高地方政府补偿的成本,成本要增加。现在土地财政制度的问题,一方面自己难以为继,另外一方面吃力不讨好,受到大家的批评。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问题是没有回答,绕着走的。文件里既没有说土地财  相似文献   

2.
观点     
◎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取之于地,不该用之于城,农村面貌变化同样是政绩2010年1至3季度,国家土地出让金收益是1.68万亿元。地方政府现在财政预算收入里面来自卖地的钱,估计占到60%,这些地过去都是农地。地方政府卖地的这些钱,真  相似文献   

3.
正现行的土地制度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通过获得大量的土地出让收入弥补了地方财政不足。其次,通过行政手段征地,避免了土地买卖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避免了很多投资项目久拖不决,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见效快。但现行的土地制度也存在几个弊端,一是地方政府低价征地,高价卖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地方政府在利益推动下,过度鼓励房地产开发,造成房地产大量空置,  相似文献   

4.
眼下,在农村,干部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求农民"调整结构";而农民最头疼的是如何"调整结构"。调整结构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本是好事,农民为什么会头痛呢?因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他们对究竟应该种什么、养什么,心中无数。地方政府若任农民盲目的"赶行情"、"跟大户",结果是"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越调越亏";如果地方政府对市场也很生疏又代替农民拿主意,"让你调你就调",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或新的"产品卖难"。这两种结局都会让农民提起"调整结构"就心有余悸。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面临两个矛盾:一是市场主体与政府的矛盾;二是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所谓市场主体与政府的矛盾,就是农民、农业产业化企业与政府决策如何相互调适的问题;所谓市场主体之间的矛盾则是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两个矛盾分别对政府提出两个问题: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二、在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服务上,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九五”以来,溧阳市地方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阶段性跨越。如何进一步发掘利用后发优势,推进农业发展新跨越是溧阳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近闻江苏省金湖县戴楼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推出“政府排谱,农民点菜”的新招,既使规划布置的结构调整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又让农民种得放心,取得了实效。“政府排谱,农民点菜”这种做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发挥了政府宏观决策、调控作用,强化了政府职能作用;同时也符合民意,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然而,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片面强调政府和农民两者中的一个方面,结果使结构调整不能有效地进行,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政府和农民两方面都不满意,政府说农民不听指挥,农民说政府…  相似文献   

7.
在“三农”问题上,农信社与地方政府是有利益契合点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势必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农信社业务也势必得到壮大。从终极目的上来看,农信社与地方政府在“三农”问题上求得“双赢”局面。但在实践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信社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偏差,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2004年我国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针对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问题,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琳达 《农民科技培训》2011,(10):51-51,44
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像当前这般受到重视,前所未有。无论是舆论导向还是政策措施方面,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倾注了很大的人力财力,不断加大了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各类投入。作为农业教育战线的一员,欣喜振奋的同时,思考更多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中,农民教育培训如何更好地起到为农民谋福利、为农业促发展、为农村保活力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政策目标及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很缺乏,注重粮食安全应该是我国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农民逐步向其他产业转移,政府必须要增加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减轻这种转移给农民带来的成本。但这种转移支付只能是对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不能指望它给农民收入带来大的增加,农业的政策支持应倾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科研投入。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重点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2005,(5):4-5
最近,江苏一家全国重量级房地产公司的老板透露:某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并非完全是市场因素使然,而是政府“操盘”的结果。这位老板表示,现在不少地方出让土地的收益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卖地越多,政府“手头”越活;价格越高,收益越多。有的城市为了抬高出让土地的价格,特意请他们这家公司当“托儿”,与外地投标企业竞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出钱为农民提供免费农业科技培训,有的农民却不愿意参加。究其原因,有的培训班没有针对性,农民学了派不上用场有的技术培训泛泛而谈,说不到点子上,农民学不到对己有用的东西;还有的把培训班开成思想教育会。  相似文献   

14.
一、严把“贷款投向关”,通过农村信用社把支农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近几年来,为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辽宁省铁岭市中心支行确立了把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的方向。为此,一是积极与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沟通,了解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由于经常保持信息沟通,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划与措施,我们都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为安排金融支农工作争取了主动权。二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测算资金需求量。每年都要及时组织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深入村屯对农民生产计划、种植品种、资金需求进行大…  相似文献   

15.
介绍新、澳两国土地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国乱占、滥用耕地势头时有出现,越权批地、低价出让土地现象严重,土地供应宏观调控措施不力,国有土地资产严重失流的重要原因是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有严重缺陷.主要是:“土地国家所有”只是名义,在管理体制上没有体现;“公田私卖”是引导地方政府大量卖地、低价卖地的机制;县市管理土地,不利于控制城市占地规模;只审批非农建设用地,难对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相对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将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到省一级;国家设立地政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地政;县市政府应征好地方税来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不能靠卖地;国家对农地应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一、要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些地方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不为农民着想,没有花多大精力去做实事,而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政绩应付上面的检查评比。这样做不但没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反而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和做法,明确政府带领广大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真正目的是调优、调活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要摆正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位子,避免越俎代疱   尽管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是要打破"土地财政".目前中国财政体制的最大问题就是地方财政过重依赖于非税收入,特别是卖地收入是一个大头,卖地收入加上随后房地产开发的税收收入几乎要占到很多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理论上讲,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不是财政收入最大化.能不能突破"土地财政"的怪圈,就要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新一届领导在经济上的第一个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南方农村》2011,27(4):36-36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农业改革模式亟需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以全局视角,准确把握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相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协调,选择正确的目标,制定正确的路径,避免农民增收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言 《农业经济问题》2002,23(12):56-59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协调服务、资金、信贷和税收支持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但是,这种推动也存在“越位”、“错位”和“虚位”等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应该是突出政策、协调、调控、检查监督等服务职能,以及今后完善政府职能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业特产税涉及到千家万户,其税源,如:水果、食用菌、水产品、花卉等不仅零星分散,而且经常变化。客观上造成其税类难定,税额难核,主观上地方政府也没有下决心进行过税源普查。多年来农业特产税税源底数一直不清,税源档案无法建立到户。这样,政府每年在下达农业特产税征收任务时心中无数,只能是“垒大堆”,按人头、按田亩平摊。有的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农业特产税层层加码和必要的减免措施不落实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正,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大。农业特产税税源普查,无疑是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