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全面反思,宏观审慎监管缺失以及未能有效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银行监管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着力点应该是货币政策+金融业态。其中,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业态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则应是维护金融稳定央行于2015年年底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日前,央行又宣布自2016年1月25日起,面向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  相似文献   

4.
<正>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中长期而言,需要通过修订《商业银行法》来改进存贷比监管,近期则可以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存贷比是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为适应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存贷比监管,银监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存贷比监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标志着存贷比成为一个法定监管标准。近二十年来,存贷比监管对于推动我国商业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更好地支持县域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笔者对四川省达州市农信社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审慎监管的角度对进一步推进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透过金融危机反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向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经受着严峻考验。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监管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反思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找出一条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监管机构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国外媒体关于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的评价铺天盖地,悲观情绪弥漫。十年后,中国已经有100余家银行跻身世界前1000家银行之列。十年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发展受限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向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经受着严峻考验。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监管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 反思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找出一条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监管机构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货币政策、审慎监管、客户需求、自身效率和运营成本等多种机制的作用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及创新的快速发展。部分同志从中看到了"影子银行"及潜在的风险,也有人看到的是监管套利行为,而笔者则看到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对实体经济运行的金融服务效率,更看到了围绕市场供求的理财产品创新是利大于弊,也是近十年来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业务的必然。这是标志性的业务模式转型,更是2011年银行业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领导人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平台性、智慧性的全新经济形态,对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智慧转型具有深刻影响。通过将数字经济作为乡村智治转型的新动能、新引擎,用数字技术来重塑乡村治理手段,用数字经济平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在合理配置乡村治理资源、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优化决策体系的基础上,破解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推动乡村治理实现智慧升级和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自然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研究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与实施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管理创新通过自然资源“要素化、空间化、市场化、品质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发现—捕获—提升—实现—发挥—再提升”。(2)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调查确权、规划引领、核算评估、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提升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5个关键环节。(3)实施路径包括:基于调查确权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生态产品专项规划研究探索;引入“标准生态产品”理念,建立生态产品基准价格体系和公示价格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丰富配置规则;以整治修复为抓手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提升溢价水平。研究结论:基于“1 + 5 + N + 1”的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深化管理方式、政策和机制研究创新,是加快促进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转化和保值增值的关键和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征程时代背景下探究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对协调我国城乡关系、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沿革及其认知,分析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及其经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国外城乡融合思想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城乡发展的构想,而我国城乡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指导下经历了由分割到融合的转变,正在步入深度融合发展时期;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表现为城乡互促发展、乡村主导发展、城乡等值发展、以城促乡发展、新村建设发展等典型模式;通过政策比较分析得出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以完善法律制度与资金保障、农业发展与农民利益优先以推进农村综合全面发展、突出效率与公平机制以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环境等经验启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于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以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组织保障、强化县域主阵地作用以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支撑、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以确保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畅通。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发展质量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循环”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相关人员需要正确理解“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逻辑性,才能将其有序落实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推进现代化农业体系构建。基于此,文章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业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探讨了“双循环”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月12-13日,中国银监会2009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08年银监会的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要求银监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银行业凤险管理,将2009年银行业监管工作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二级市场的风险特征及传导路径并提出监管策略,为要素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用地市场监管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二级市场存在交易规则、主体行为、主体诚信、主体能力、交易标的、合约效力、市场环境7大类风险以及土地违法行为风险等17个风险因素。(2)从交易类型看,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三种交易类型的风险数量、风险爆发阶段以及风险类型差异显著;从交易过程看,土地二级市场风险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集中爆发于交易执行阶段;从市场主体看,交易主体所导致的风险占据主导地位,且贯穿交易全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西部地区高风险事件类型多于东、中部地区。(3)基于结构—过程—主体构建的土地二级市场风险传导理论框架分析表明,主体的能力、诚信、行为等能动性要素会影响土地二级市场结构性要素的构建,制度、市场等结构性要素会作用于主体行动,土地二级市场风险从潜伏、累积到爆发受主体与结构要素的共同作用。研究结论:以“有为政府”联袂“有效市场”为导向,构建基于交易全过程和涵盖制度环境、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等监管要素的土地二级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之精髓不仅仅局限于风险计量模型的技术和方法,它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发展的大方向。而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内部评级法,正在成为全球领先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运用好这个工具,将有可能显著增长银行精确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同时,经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数量模型应用,亦能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农村中小银行风险管理面临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大食物观视阈下耕地利用转型的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为探寻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系统推论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当前亟需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相匹配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大食物观视阈下的食物需求、食物安全目标、耕地利用目标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面向大食物观,提出了包括由人口—资源—食物协调的布局机制、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复合分区机制、基于管控强度差异的耕地发展权补偿机制、基于经营主体分类引导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基于耕作行为激励的可持续集约利用机制构成的耕地利用转型路径体系。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是我国新发展阶段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引领,推进耕地利用转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支撑,探索并实施多路径协同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是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服务于国家食物安全重大战略的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