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年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一直饱受诟病,实质上折射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困境,印证了美国已从唯一超级大国蜕变为特殊大国,沦为一个摇摆的力量。美国"再平衡"源于战略焦虑,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再平衡"战略出现了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军事化,这将损害美国分享亚洲地区经济红利的机会。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为其盟友利用。增添了美国的战略负担。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成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囿于美国决策者抱残守缺,试图以20世纪的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问题,"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动机和方式均存在严重瑕疵与漏洞,加上推行过程中还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掣肘,影响这一战略的变数甚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说明了美国将难以摆脱其战略困境。而且中东与乌克兰危机都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或许美国会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外来主导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塑造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以其为中心、具有一定等级性的同盟体系。在"重返亚太"的背景下,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其亚太同盟体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寻找对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应对和共处之道,这会直接影响中国崛起的总体外部安全环境以及本地区安全格局的发展方向。中国要以积极的方式,降低美亚太同盟体系在地区安全结构中的消极作用,避免在这个地区形成传统的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互相对抗的局面。一方面要对周边国家执行具有差异化的政策,加强经济手段和安全手段的配合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弱化美同盟体系的作用。同时要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视角和思路,看待本地区的安全挑战,解决本地区的安全关切,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地区安全机制和架构的建设。中国应对美国亚太地区同盟体系的有效性,会对周边安全环境的性质产生较为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霸权的兴衰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能否维持其霸权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重要的争议问题。对美国霸权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角度。围绕一个霸权国在国际秩序变动中如何管理其在国内外观众心目中的印象这一问题,作者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例,分析美国作为霸权国的行为模式。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政府试图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亚太再平衡面临不同观众的期待,这些观众主要包括中国、美国的亚太盟友和美国的国内观众。在信号传导过程中,针对一类目标观众的信号可能被另一类目标观众同时接受并做出不同的解读。同时,中美关系面临地位困境的挑战:一方试图维持其相对位置的行为,导致另一方做出对应反应,双方耗费不必要的资源展开竞争但并不改变原有的地位排序。美国对于维护既有霸权地位具有强烈的偏好,而一个不够自信的美国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风险。中美在亚太地区如何包容彼此的角色,需要两国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多米诺"效应引致"轴心-辐条"结构的形成过程出发,分析了轴心国家和辐条国家在此过程中的福利变化,并从轴心国家、二级轴心、辐条国家和格局外国家(地区)等视角详细分析了亚太区域内正在形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轴心-辐条"格局,研究了"轴心-辐条"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设计了一条将"轴心-辐条"格局发展成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途径,以消除该格局对亚太自由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此外,该文提出了一套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内"轴心-辐条"格局的完整策略,包括确立轴心国家地位、增进与东盟及其成员的联系、加快与二级轴心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加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等具体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自"二战"以来的一个公认的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的地区性强国,对周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亚太地区同时作为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重心地带,双方都希望能保持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为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制定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来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重要的贸易伙伴,与美国又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既压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又不损害与中国的经济往来,选择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来实现其"亚太再平衡"的目的。中国将面临美国重返亚太后引发的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矛盾所带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间的矛盾,分化对中国的压制力量。  相似文献   

6.
印太地区正在成为下一个世界地缘战略中心。这里聚集了中国、印度等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它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能源、商业咽喉及海上通道;同时还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等大国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博弈场所。此外,这里还存在诸多复杂的、悬而未决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鉴于该地区在全球地缘战略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将印太地区作为一个战略整体,在此基础上对其亚洲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加强与印度、澳大利亚等印太地区枢纽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拓展在印太枢纽地区的军事存在,以此塑造该地区的未来秩序、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地区领导权。尽管这一战略调整还处于初期,未来发展还具有不确定性,但从其业已采取的举措来看,至少在短期内会对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主动出击,采取应对之策,以塑造、维护一个有利于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印太地区环境。  相似文献   

7.
"亚太再平衡战略"最近成为国际政治领域频频提到的一个词汇,它的提出源于美国要平衡和制约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赢回战略上的主导权;通过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重振美国经济的目的;摆脱美国外交困境。美国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过程中一步步加紧对中国地缘、军事和经济上的围堵布局。为了应对美国的围堵,中国必须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破局措施。  相似文献   

8.
齐琳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F0002-F0002
2012年6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五十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媒体的一百余位专家与学者出席了会议。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郭惠民教授主持开幕式,陶坚院长致开幕词,赵晓春教授主持闭幕式,院长助理吴慧教授做大会总结。  相似文献   

9.
李颖  陈翔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1-12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新亚洲战略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的一次重新定向。这一政策更多体现的是美国自2008年以来对自己的经济竞争力乃至整体国家实力开始不自信之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的自然反应。美国在亚太地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力量。中国是一个上升的力量。中国快速崛起的事实引发一些国家的危机感,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巨额财政赤字而被迫做出裁减国防预算的决定,这更使得这些国家推动甚至挑战美国去证明自己在亚太还是一个主导力量。当美国走向没落的起点时,开始不自信的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加强维护在战略性地区中的影响力,避免自己的"友国"和盟国选择追随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一言以蔽之,"再平衡"战略最终是一场对于亚太主导权归属的"认知之争",即争夺亚太国家对于谁执亚太牛耳的观念和看法上的支持。对于美国新战略,中国需透彻理解、灵巧应对。只有真正理解美国这一战略从何而来,加强把握美国官僚政治博弈的动态和过程,中国才能更客观地评价这一战略对我们的影响,才能够更清醒也更灵巧地制定体现战略灵活精神的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最近波士顿发生的恐怖袭击案再次提醒美国人,击毙了本·拉登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反恐战争真的能够结束。美国国务卿克里访东亚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可能会出现一些局部的调整,尤其精力将向中东适度回摆。果真如此,"再平衡"就不是"转向"而更像"转圈"了。4月12日至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上任后的首次亚洲之行就访问了中、韩、日三国。由于三个国家都是新的领导人上任不久,而美国也是奥巴马第二任期刚刚拉开序幕,因此克里的亚洲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讨论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逻辑与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入手,揭示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逻辑依据,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利益交汇错综复杂,虽然美国此次全球战略调整针对中国的意味十分明显,但美国并没有足够的战略资源实施对华遏制;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本质上仍属"接触"的范畴,但在新的全球战略格局、亚太区域形势和中美双边关系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美国自身战略资源发生萎缩的情况下,它不是对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华接触政策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其既有继承又有超越的"超越接触"。继承方面主要体现在:奥巴马政府和克林顿政府一样,都面临着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都希望从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获益;都对中国崛起保持防范心理和威慑姿态;都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展开全方位接触。超越方面主要体现在:与克林顿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其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对从中国崛起过程中获益的期望值明显增大;对华接触手段有所创新;军事威慑在对华接触中的作用大幅增强。  相似文献   

13.
发轫于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是安全研究领域中的一次范式意义上的革命,该理论不仅拓展了安全研究的议程与安全的指涉对象,而且通过主体间性、言语行为的研究凸显了话语安全新维度,取得了安全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基于安全化理论的运用,亚洲其他国家学界在亚洲安全化实践的基础上扩展了安全化理论的主体范围与路径选择,并揭示出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理论在亚洲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挑战,原有安全化理论在安全治理实践中面临新的困境。因此在中国语境下,以场域安全为新的视角,以"和舍主义"为价值基点,以"和合共建"为实现路径,以"共享安全"为追求目标,建构"选择性安全化",探究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这对优化总体安全治理的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何防御可能的“文化霸权”、保护本土的文化安全是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安全”内涵已悄然扩大,应该被人们警惕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威胁”也变得复杂和互动。认识和不滥用文化权力、反思和改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方法与重视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国际间多层次“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以“霸权稳定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美国主导的地区政治安全秩序。但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安全态势,使这一架构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及不确定性,为东北亚建立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契机。“安全共同体”作为一种安全合作新模式逐步被纳入东北亚各国的视野,能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架构的缺陷,并在东北亚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本“印太战略”作为一种对冲战略在近年出现了显著摇摆:从针对中国的制衡性举动,到一度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姿态,再到出现成为美国“印太战略”附从的趋向。在中国、美国、日本三边互动视野下分析日本“印太战略”的波动,有助于解释中美竞争背景下美国亚太盟国对冲战略摇摆的机理。除了既有研究所强调的体系与单元结构要素,美国亚太盟国在中美间所采取的对冲战略还受美国同盟管理策略与中国对外战略姿态这两个进程性变量的共同影响。美国的同盟管理策略影响其亚太盟国对美国的追随动力。是否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则决定中国对这些国家是以克制安抚还是坚决斗争为主,进而影响到它们配合美国制衡中国的强度。二者的组合促使美国亚太盟国的对冲战略在“促美制华”“联美制华”“随美制华”“左右摇摆”“左右为难”以及“对华接触”之间摇摆变化。对美国对日同盟政策、中国对日政策态势以及日本“印太战略”调整变化的追踪梳理验证了这一判断。美国亚太盟国对冲战略的摇摆轨迹由中美两国的策略选择所共同塑造,中国对此应坚持“两手对两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支柱———国防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国防转型旨在打造一支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调整全球的均势部署,它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压力;转型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在关键地区和国家推行西方民主,以增强美国对世界的可统治性。国防转型和转型外交都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时在手段上的变化,该战略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这种战略转型短期内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作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初步考察了目前较少研究但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外交讨论的两种心态——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心态导致我们不能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并且缺乏客观了解其他国家的动力。中国中心主义心态还导致我们认为中国"天赋伟大"。中国人的美国中心主义是一种对美国的近乎迷恋,即或者盲目崇尚、或者盲目敌视的心态。它使得我们几乎将美国看成中国国际环境的全部,或至少是唯一的中心。它也使得我们(包括一些很"反美"的学者)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美国思维定式,并将对其他国家的交往都看成是为中美关系服务的。最后讨论了如何削弱这两种心态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年玥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1):F0002-F0002
2012年10月13—14日,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安全与世界秩序再思考:中国的角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国防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和出版社的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自阿富汗战争以来,无人机作战已成为美国"反恐战争"所依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情报部门操纵下的无人机在巴基斯坦、也门等国的秘密作战对于打击"基地"组织等反美武装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多方曝光后,业已在国际社会引发激烈的伦理论争,构成了当代战争伦理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较之传统作战方式,美国无人机作战尽管与非常规的"反恐"目的更为相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且得到了相关国家政府的支持,但在"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等方面仍存在相当明显的缺陷,其决策和实施过程的不透明更是引人诟病。通过遥控操纵无人机,美国作战人员可以在距本土上万公里之遥的地区攻击目标,从而使自身处于绝对安全地位。无人机作战对于规避伤亡的作用不可否认,在西方社会普遍不愿承受战争伤亡的"后英雄主义"时代或将大有用武之地。但无人机作战所导致的战争非人性化特征,也极有可能对国际规范和当代战争伦理原则构成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