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和谐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和社会目标的时候,从理论上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金融的和谐不仅表现为“自和谐”,而且表现为“共和谐”。区域金融和谐发展是一个“自和谐”与“共和谐”相融相洽的金融复杂系统的动态适应性平衡过程,其基本维次是多方位、立体的。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内在机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之间有秩序有规律地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有力的区域金融和谐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金紧缺是制约新疆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三喜 《特区经济》2011,(7):220-2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所探讨的焦点,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层面和所选取的数据以及计量方法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大多数研究者都一致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新疆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新疆经济的增长,因此研究新疆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以新疆为例,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新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并且金融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更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区域金融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晶莹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11-114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由于每一地区的经济、金融环境各不相同,有必要对区域金融创新体系的建立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因此,为了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并使金融创新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针对现有研究,文章对区域金融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要素构成、运行机制、功能作用和构建中的实践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晓军 《特区经济》2012,(4):166-168
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湖南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还存在经济基础欠佳、地方金融发展滞后、信用中介市场发育缓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地方金融发展、培育信用中介市场、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等,对优化湖南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湖南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陆妙燕  王静 《改革与战略》2011,27(11):77-79
文章指出,对于区域金融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往往将区域视作一个整体,而忽视了区域内部金融发展的差异。但由于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发展差异会对区域金融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文章选择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对江浙沪三大区域金融差异的现状做出实证分析,包括总量发展、金融结构、金融生态和金融市场化等各个方面,以期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金融做出非均质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和谐金融的内涵和谐金融,就是使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保持平衡,实现有限金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鉴于我国目前金融领域的不和谐现状,构建和谐金融应当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宏观上和谐金融应至少体现在城乡金融和谐、区域金融和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和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和谐、近期与远期金融政策目标和谐,以及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前,描述金融排斥程度有"六维度"分析法。本文通过地理排斥、评估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四个维度,运用新疆14个地州市的城镇人口占比、万人网点数、民族构成和人均GDP四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新疆各个地州市的金融排斥指数,通过实证分析量化了新疆各个地州市的金融排斥程度,得出:金融排斥北疆地区最轻、东疆地区次之、南疆地区最为严重。同时分析了地州之间形成巨大金融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GDP总量和人均GDP、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人口集中度。为此,提出应加强政府归管、普及金融知识、协调南北疆经济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以缩小新疆各地州之间的金融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发展角度阐述了金融发展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疆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规模对新疆的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越华 《特区经济》2012,(5):186-188
我国西部经济欠开发欠发达农村地区应该以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的民生经济模式作为和谐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和谐经济是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我国乡村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才是真正的和谐经济。中国乡村和谐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和谐经济模式。在我国西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很重要,最好是发展农村直接金融试验区,促进金融下乡,促进现代技术下乡和职业技术教育下乡。此外,中国西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经济的发展需要配套一些优惠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论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光华 《特区经济》2006,(9):156-15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农村金融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更需要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将从促进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就如何促进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海绒 《特区经济》2007,221(6):123-12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创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制约,依然处于十分薄弱的地位,其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经济发展滞后、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法制建设、征信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等缺陷,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2005-2010年间安徽省区域间人均财政收入差异进行了测度,并与同期人均GDP差异进行了对比;同时,运用截面数据模型考察了三次产业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与二、三产业高度相关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地区差异的剖析,得出组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善组间差距。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显龙  余纪国 《特区经济》2008,(11):180-181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具有发力点效应,公共财政在帮扶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其推广上发力,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上发力,在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落实上发力,在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与保证上发力。  相似文献   

16.
马树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67-70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房价过高、供给结构不合理、金融隐患、土地购置过度、市场不规范等问题.现代服务政府应采取的产业政策,以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闵捷 《特区经济》2009,(8):120-1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公共财政通过发挥其固有的职能,从财力支持、政策推动、体制保障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该文以近几年国家审计报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例来说明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做法,提出改革我国税制、转移支付制度、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等来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二虎 《特区经济》2010,(12):169-170
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生态的视角对农村金融生态的主体和环境要素进行划分,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三维四元结构,探讨其主体和环境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机制,以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产业结构方面重点解决项目趋同、规模小的问题;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解决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在发展资金方面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在发展环境方面重点解决管理机制不协调的问题;在企业自身方面重点解决经营者素质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