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关村》2004,(Z1)
2003年,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关村在政治、高新技术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中关村管委会支持,首都15家新闻媒体记者共同评选出将2003年度中关村10大新闻:1.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历届中央领导非常关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2003年1月24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到中关村〔020〕中关村2004年1月号科技园区视察工作,他充分肯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三年成绩喜人,今后任务艰巨,发展前景美好,大家仍需努力”,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指出了前进的方向。2.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两位…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主导的世纪,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今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关村,对中关村的现状进行了生动的总结,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9月7日在中关村召开的“中国创新论  相似文献   

3.
李政  曾颖 《中关村》2004,(5):114-116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现在是二十一世纪。那么,中关村有什么可看的呢?这里,汇聚着数以十万计的知识精英,这里有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这里有中国最高的科研机构,还有,这里有“五四”的文化源头,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所形成的的产业与经济驱动力,这些企业与学院文化融合所形成的新文化的驱动力,正不知不觉地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14,(6):18-1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发展的战略部署,“京冀联手”——北京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联袂河北秦皇岛打造协同发展“样板区”,具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示范”作用。既是京冀两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海淀区与秦皇岛市深化友好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同时有利于克服中关村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助推秦皇岛市产业优化升级。5月中旬,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河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成立。  相似文献   

5.
张颐武 《中关村》2006,(5):107-108
这里记下的是一些中国的创新者的足迹。他们都属于中关村,属于这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新的中心,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中关村二十多年的发展正是和这些人的努力分不开的,虽然历史有自己的命运,但如果历史里没有“人”的光彩,就会黯淡许多。正是这些人丰富了也充实了中关村,而中关村和这些人物一道,成了中国发展的最灿烂、最迷人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张越 《中关村》2013,(5):68-70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让来自中国创新的发源地的‘中关村人’想到了“中关村梦”,也让中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中关村软件园想到了它的“产业梦”。从2010年到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从第一个十年跨入到第二个十年。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中关村软件园也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市场孵化器,转向到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7.
李政 《中关村》2004,(9):34-35
中关村之路是一些自发者自愿者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踏出来的。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存在意义要大过小岗村,因为中关村蕴涵了中国的未来元素。它最有可能将中国转变成一个现代国家,因为中关村具有世界前沿的技术、人才与产业,当然还有文化。而且,中关村的经济文化的骨架是城市的,而小岗村所解决的是农村背景下的中国发展问题。在城市化成为中国发展主动力的21世纪,中关村的意义无法计算,很难量化。显然,中关村的意义还是一个未知数,小岗村的意义已经为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史所证实。但正因为这种未知数,才让人充满期待,才有中关村火山的第二…  相似文献   

8.
海岳 《中关村》2004,(6):78-79
是什么让中关村成为中国的IT圣地, 是什么让人们提出“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 也许有人说,是政策,或者说是北大、清华、中科院。其实,所有的回答都有道理, 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以及政策、机构、人才、产业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关村所有的成就,都是由一个个不同面孔的三代中关村从业者们合力完成的。这些英才的内涵是:不怕失败,意志坚定,追求卓越。自2001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关村优秀创业者与优秀企业家评选,已成为中关村自觉的“英才行动”,用这种方式,用标志性的人物来“书写”中关村的史志。而且,2003年11月底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参与园区的决策,更用一种“政治”的方式表达了中关村英才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表达中,也为政府自身的改革进行一种尝试。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意  相似文献   

9.
夏颖奇 《中关村》2013,(5):20-21
中关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突破的历史。一代代创业者前赴后继,书写了“勇于变革,敢为天下先”的中关村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为中关村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0.
《中关村》2014,(4):18-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发展的重要讲话,在中关村引起强烈反响,中关村立即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座谈会,来自中关村的知名企业界家、投资人、学者和京津冀节点城市的领导同志,就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畅谈思路;就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交流。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区域创新合作有“四个”要点:一是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卫汉青 《中关村》2008,(11):9-9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纵然有百种解读,一言以蔽之日:“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前进”!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报告,在北京市文联、中关村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即将面世。“艺术中关村”,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地反映中关村开拓创新20年的发展道路,热情地描绘中关村的精神风貌。“艺术中关村”是为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企业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而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12.
中关村视线     
萧惑之 《中关村》2012,(1):18-19
新华社发表文章:海淀文化创意产业领航全国年前,新华社发表文章:北京海淀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实践中,借科技与教育之优势,擘画经营,科技给力,广纳人才,依托市场,力争让文化创意产业领航全国,影响全球。"创新机制,重焕深厚文化魅力"。近年来,海淀成立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领导小  相似文献   

13.
刘红果 《中关村》2008,(11):22-32
在各界纪念中关村20周年大幕开启的10月,我们隆重推出《中关村20周年特刊》第一部分,这既是对过去20年来中关村报道的延续与发扬,更是对中关村未来30年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期待做出的积极回应……谨此,本期特刊推出下半部分重点篇章:“聚焦产业集群”和“巡礼科技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代表,“聚焦产业集群”,就是透过中关村发展的新视角,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巡礼科技园”则见证了中关村科技园跨行政区域的一个个蓄势待发、前景无限的“一区多园”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态势,科技园的触角已延伸到北京各地,如珍珠般地被播撒在首都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4.
沈度 《中关村》2003,(1):24-24
“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努力研发一流产品,创造一流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工作后,首次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作的指示。如何贯彻落实,中关村人必须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综观世界工业化发展史:英国实现工业化大约用了200年,日本实现工业化用了100年,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只用了30年,成为让全世界翘首瞩目的奇迹创造者!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韩国抓住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当今的中国正面临着信息化革命的机遇和挑战,中关村人必须义无返顾地成为这场革命的“领跑者”。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相似文献   

15.
王卓 《中关村》2005,(1):27-27
从“电子一条街”到今日,中关村已走过了二十寒暑。从一个郊区农村小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科学城,中关村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在只有一个清华学堂和北大校舍的薄弱基础上,建成了一个新的中国科学与教育基地。到今日,中关村已有68所高等院校,聚集了几十万名在校大学生,有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213家科研机构,5万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其中两院院土427人,占全国总数的36%以上。现在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体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使中关村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知识与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中关村发展的资源基础。二十年风风雨雨,中关村的教育几经变迁,接受着时代和科技的洗礼。二十年里,中关村的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传统,融入新生元素,为教育界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关村教育破冰二十年”,我们如是说道。但是这二十年里攻破的难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想要说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却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大事件与您共同分享中关村教育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马文良  张勇 《中关村》2005,(9):18-22
说起中关村,人们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是“海龙电子城”——到中关村购买电子产品,“去海龙”就成了最顺口的经典口头语。这个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区、面积20000平方米的大型卖场,在消费者眼中无疑是中关村的代名词,是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中名气最响的品牌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郑闯琦 《中关村》2005,(1):30-30
中关村二十年的历史贯穿着一条创新的耀眼主线,这就是一种内在于其中的、构成中关村人精神内核的那种观念层面的“突破”和文化层面的创新。为此,我们选择了四位和中关村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化精英,以期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中管窥中关村二十年来的精神嬗变。不管是张朝阳,贺卫方,还是张颐武,胡鞍钢,他们都身处中关村,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争议,在产生巨大的震撼力的同时动摇了人们原有的岩石般凝固的观念,中关村,和我们的时代,也就在这种争议、讨论和反思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8.
戴卫  张勇 《中关村》2005,(7):27-28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和2004年看望在中关村的老科学家时多次强调自主创新,特别是他指示中关村要走在前列。近20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形成了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大创新主体,其中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凸显。非典疫苗就是以企业为主研发成功的。二是构建了以大学、科…  相似文献   

19.
彭湘 《中关村》2008,(11):50-53
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是唯一坐落于二环路之内的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成立时间最短、规划面积最小的园区。自2006年底开园至今,雍和园坚持“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手段”,充分发挥园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总部和智力密集型企业,初步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20.
马文良 《中关村》2006,(7):92-93
作为中关村的支柱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软件人才仍属于稀缺资源,甚至成为影响其迅猛发展的“瓶颈”。中关村地区软件人才的缺口超过20万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如何搭建软件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提高”的产业链条.实现企业与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