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般若与性空     
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最早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智慧的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  相似文献   

2.
般若与禅定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佛教宗派——禅宗。  相似文献   

3.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6,58(12):72-72
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转折点,怎么把握转折的时刻,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我们只要去看历史就知道应该怎么去选择。现在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去定位的。  相似文献   

5.
无著与世亲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9(12):70-70
无著和世亲兄弟,是北印度犍陀罗国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意译丈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4—5世纪。无著(Asanga),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初习小乘,后改宗大乘。据称曾跟随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从此专门研究唯识思想,并劝导其弟世亲也放弃小乘,改信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同时成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本来是正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传统佛教认为,只有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自从《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佛教经典开始,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粲、色与空、众生与佛的相即不二,认为这些表面上正相对立的概念,实际上都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人生感悟     
《中国市场》2004,(1):86-86
  相似文献   

8.
王凯  孙勇  李东文 《致富时代》2015,(1):182-183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依据是在世界观方面倡导缘起,在人生观方面主张菩萨行的佛教基本理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基础既包括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不离世间的个体实践,也包括中国佛教弘法利生、普济世人的发展实践,更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本文认为正是上述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给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使其具备了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茂中是一个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过着行船漂泊的庄活,很少上岸。“不看人家又盖起高楼,不怨苍天偏爱谁更多,用我一颗真心和双手,换来平安自在的生活。每个人头上一片天,每个人心中一块田,到底是丰收还是荒年,问感觉不要看金钱。”24岁时候,一贫如洗的叶茂中唱着BEYOND的《农民》离开了家乡,日子混得很勉强。  相似文献   

10.
人生之书     
《市场周刊》2010,(7):125-125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有没有想过记录自己的人生?总觉得人生很漫长.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让我们率性而为。可是你还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走路的吗?还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换牙的吗?  相似文献   

11.
《商业会计》2007,(8):1-1
美国《生活》周刊曾评出的过去1000年中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名列第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读了很多书,但有一本书它可能会影响我一辈子,它就是《三国演义》。它对我的童年、求学、做生意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三国演义》,我想用“五子登科”来讲讲它跟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记得《大篷车》这部片子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当时对片子的内涵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理解,不过在那个时代,借着这部片子,使得印度这个国家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是跳不完的舞,唱不完的歌,还有印度女人眉宇之间那颗醒目的朱砂痣。可能这部片子给当时的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吧。现在一提起印度,还有很多人会“不可救药”地想起这部片子。前些时候,借工作之便,我有幸来到印度,不过,这次游览的地方没有歌声,也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楼梯     
一个年轻人很幸运被获准到沃尔玛总部工作。去总部的第一天,他去得很早。到总部大厅的时候,来上班的人还不是很多。年轻人见电梯开着,但没有一个人乘电梯,他们都是沿楼梯一步一个台阶走上楼去的,他很奇怪。  相似文献   

15.
刘娓 《商》2013,(19):334-334
人生理想,在古代称为人道。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在《论语》中的“道”也专指“人道”。在人生论上,“道”有应当的意思。人生的最高准则,就是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修养的部分,确实有很大也很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4)
路遥用其独特的笔触在《人生》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人性特征,展示出了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这部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主要是在于其主题、人物与情节三个方面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这部小说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刘飞 《华商》2012,(12):44-45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意思是说天下的大事必定是从细节开始形成的,天下的难事也必定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如今,这句话用在做建筑和房地产生意的林锦峰身上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是一则广告,武松打虎的故事或许不会上演;《水浒传》里最让人神情激荡的场面也就不会出现,“打虎武松”就没有机会一战成名。  相似文献   

19.
禅与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将其意译为“思维修”,指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唐玄奘将其意译为“静虑”,意思是“宁静安详的深思”。“禅那”只是多种“三昧”中的一种。“三昧”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等持”、“定”等。是指精神集中,思想专注。如《大智度论》卷5所说:“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因此,“禅”或“禅那”本是佛教各派普遍奉行的一种修行方法,并不为禅宗所独有。  相似文献   

20.
丛海滋  尹旭峰  刘荔 《中国市场》2012,(52):129-130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写作的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菲利普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残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执拗。他自幼双亲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进入寄宿学校之后,饱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受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主人公经历悲惨,但是结局是美好的。小说着重描写他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