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企业价值观进行分析,比较了中日企业价值观中的相同及不同点,如果我国企业在实践中借鉴日本企业价值观中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那将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点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战后几十年来,日本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以其巨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及出色的经营,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松下、索尼、丰田、三井、三菱等一大批国际化企业,就没有日本经济的今天。日本企业快速发展的奥秘何在?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先生,在深入考察日本企业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日本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企业文化亦即经营文化。尽管当今各界对  相似文献   

3.
2001年8月27日至29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与日本经营行动协会在杭州召开的信息技术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种创业的企业文化.相比之下,尽管日本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独具特性. 多少年来,都是"日本企业文化"为人们津津乐道,甚至赞不绝口.不曾料到,日本共同社1月14日一篇题为"日本女性看重中国企业文化尝试赴华发展"的报道,把"中国企业文化"的话题提了出来,给了人们一个重新检视、重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7.
黄辉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68
许多国内同仁认为日本的企业不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关志雄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66-67
对中国要有一贯的信心、更积极的本地化措施、更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10.
李岷  威娟娟  刘涛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59-62
六名中国企业领袖向《中国企业家》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日本企业。他们分别来自汽车、软件、电子、网络、饲料、电池制造六大行业  相似文献   

11.
12.
13.
黄明林  余梅芳 《财会通讯》2021,(21):153-158
我国和日本目前在企业年金的税收制度上,采用的都是EET模式.但是,通过对两国企业年金在缴费环节、投资运营环节、年金领取环节的税收政策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公平性和合理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在分析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具体体现的基础上,借鉴日本企业年金税收制度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以及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各环节相关税收制度设计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媛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50-53
和中国企业家给出的评价相比,日本企业家对对方的评价非常“吝啬”  相似文献   

15.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63,64
根据本刊此次调查,中国企业家认为最成功的日本企业依次是索尼、松下和丰田.印象最深刻的日本企业家依次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稻盛和夫。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深化,尤其与日本的贸易合作更是越来越频繁。但在贸易谈判中,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常常导致贸易谈判的失败。文化差异的不同使人们在处事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企业在与日本的企业进行贸易合作时,应重视日本的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只有重视  相似文献   

17.
《财富》世界500强中日两国企业案例分析结果是:第一,中国企业稳居世界第二可喜局面和非银行保险类企业利润率比较低的不利因素。第二,日本企业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要警惕中国企业出现日本企业走下坡路的局面。文章的启示是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是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3,(9):44-44,57,58
这两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从来不曾轻视过日本企业——即使它们已从曾经的世界巅峰滑落,但也从来不打算将日本企业的模式和经验照单全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东方管理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实际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找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素,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许骞  杨荣本 《财会月刊》2007,(26):69-71
本文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日本相关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方面的规定进行比较,指出三者在合并的定义、基本处理方法、相关费用处理以及正负商誉列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