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东部地区各省市,成为"新常态"下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西部地区拥有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潜力很大,近几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福利差距已经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进程中,在其内在的增收机制作用下,即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引致需求增长、居民就业增加,中西部承接产业转入促进财政增长、居民社保增收,中西部劳动力供给下降导致用工成本增加、职工工资增长,在总体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居民就业的较大增加、收入的较快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区域收入效应。在"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促进所需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由东部向中西部顺利转移,而后促进区域收入效应的影响因子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合理、有序的引导作用,并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坚决避免将损害区域环境福利的产业引入本地区。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玲  雷厉  仲云云 《城市问题》2013,(1):56-61,91
以我国29个省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为评价对象,从低碳排放和发展能力两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区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TOPSIS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际间及三大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分别表现为相对低碳、中碳和相对高碳的经济发展特征。中西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降低碳的排放,以提升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冲击日益加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显得愈发重要。基于2007—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区市(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的经济韧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进一步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且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2011,(4):176-179
企业迁移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激发迁入地的内源性发展。在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差异巨大的中国,内迁传统产业、保持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足够的产业容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西部地区既要构建高效合理的政治体制,又要培育提升现代商业文明。充分利用纺织业西迁对中西部经济已经产生很大促进作用的示范效应,加大企业西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一个中间投入品生产决策模型基础上,利用2003-2010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以及中国的进口关税数据表,研究了中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关税减让政策对国内工业行业利润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关税减让政策对国内工业行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进口关税的削减导致竞争加剧,会降低行业的利润水平,而受到关税保护的行业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与此同时,进口关税削减导致中间品关税的降低,降低了行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行业的盈利能力,但是,这种成本降低效应仅对大中型企业样本显著,而规模以上企业样本并不显著。本文的结果也意味着,关税对国内工业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关税减让过程中获得的效应可能是不同的,在进行关税减让谈判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贸易空间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区市对外贸易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区市的整体来看,对外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省份具有强强集聚的马太效应,中西部省份具有弱弱集聚的马太效应,东部以及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比较明显,中部地区的空间效应不明显,人均GDP水平、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是影响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珂 《企业经济》2005,(6):10-13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外溢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外资的外溢效应为计量模型研究的出发点,利用不同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的角度重新衡量。分析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出确实对全国和区域工业的发展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劳动力要素投入虽然较之以往的高投入有所下降,但仍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外商工业部门外溢效应逐渐增大,这一结果再一次证实了中西部地区高外溢值的事实,表明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确性。而且,改革开放的首先受益者———东部地区,进入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即外商投资工业部门对东部地区外溢效应的下降。最后,针对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先后经历有限开放、扩大开放、全面开放和深化开放四个阶段,区域经济格局也从计划平衡发展演变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新发展格局下,原有对外开放模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亟须开展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理念,本文从“更大范围-市场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宽领域-贸易开放-产业协同发展、更深层次-制度开放-区域治理模式”三个维度构建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因现实问题的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形成了东、中、西、东北地区等"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的完整战略格局。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以及基础条件变化的累积性效应将给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变化带来新影响,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发展可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这一作用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是数字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路径,即数字产业发展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而间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据此,应以推动以数字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创新研发为抓手,以优化劳动力结构为重点,以强化区域协同互动为支撑,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红霞 《企业导报》2012,(14):173-174
河南地处中原,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属区域经济欠发达省份,河南省区域经济崛起事关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笔者就如何实现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自1948年1月1日生效后,经多次关税减让谈判,数以千计的工业品和家用产品的关税大大削减,西方9个主要工业国家平均关税已从40%降到4.7%,属于WTO成员的发展中国家关税水平也大幅下降。但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国际间出现了新的贸易壁垒形式,在逐步减少关税造成的贸易壁垒的同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间节点分析法、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1985—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可得出如下结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劳动生产率领先,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由低于中部演变为超过中部,区域年均增长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伴随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省份与增长较慢的省份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并且出现了极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经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劳动生产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省份将逐渐增加、相对较低的省份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间节点分析法、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1985—2017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可得出如下结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劳动生产率领先,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由低于中部演变为超过中部,区域年均增长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伴随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省份与增长较慢的省份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并且出现了极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经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劳动生产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省份将逐渐增加、相对较低的省份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6.
周颖 《总裁》2009,(10)
我国开放型经济总体上发展迅速,但从区域格局来看严重失衡,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十分低下,这有区位、政策、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未来要从对内、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出发,促进开放型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未来,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接力东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79~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的门限效应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结构突变效应。财政分权对低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起阻碍作用,对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有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其他地区产生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东部、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基于松弛的模型(SBM)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L)指数,测算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仅有个别省份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域为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驱动因素来看,造成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同时降低或生产技术的单一下降。因此,各省份要充分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统筹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技术效率,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