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与通识课程设置的变化紧密联系。过去十年来,国内高校开始推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推动了高校课程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南京审计学院2009年开始实施突出"通识教育"特色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4,(7):296-298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成为通识教育的目标。文章在对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康华  赵耀锋 《价值工程》2012,31(16):237-238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历史通识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它对培养大学生人格、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显著的意义,但是目前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中,历史通识教学的作用还差强人意。只有破除观念上的障碍,建立较完善的历史类通识课程体系,完善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历史在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企业对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培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传统以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经类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日益注重培养人才。当今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大量促进社会教育进步的人才。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为此,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培养应用型教育人才带来借鉴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国内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段靖 《总裁》2009,(11)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了大多数高校共同的困惑,人们不断质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就业的压力下,高校不得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通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种类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课程设置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和模式.力图通过以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发展史分析为例,从而希望能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和就业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推行与实践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但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的推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等。本文主要从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课程设置等几方面对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课程思政是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手段。老年大学是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指数、发挥老年资源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识课程是老年大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课程,是丰富老年学习内涵的主要形式。然而根据调查老年大学通识课存在结构单一、过度专业化等误区,制约通识课程教学的实效,因此为提升通识教育实践广度与创新力,应构建思想政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打造通识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14):262-264
工程培养即工程教育,是将工程思维作为人类共性的学科基础,倡导通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一种教育形式。实践类通识工程教育以其特有的实践性和工程现场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工程的魅力和特点。当前,我国高校实践类通识工程教育主要依托现有设备和条件,采用参观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进行,但因各高校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设备和工艺讲解不全面,造成学生知识点的断裂;且由于各工种在教学环节上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容易造成工种之间的衔接缺失或者衔接不善等问题,因此,解决由于场地和资金问题造成学生知识点缺失,优化各工种之间的衔接对实践类通识工程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探索增强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通识化,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及手段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为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个人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在高校实际教学背景中对两者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高校学生的关系,随后探讨了我国现阶段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势,并通过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提出具体的应用办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宗教心理的产生与其情感现状密切相关。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当从学生情感与宗教情绪现状出发,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洞悉其内心世界。结合通识教育的责任感意识教学,内容当重在挖掘人类丰富的感情内涵,即进行感恩教育、孝心教育等。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通识教育课教学内容中有关宗教的描述,认识宗教,培养良好的情绪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抵御不良倾向的诱惑。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经常被翻译成"博雅教育",这样的翻译充分体现出通识教育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增强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事业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在美和道德上鲜明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思维更有创造性;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力,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种意义下的"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启发心智、唤醒心灵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下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36):170-172
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通识教育理念认同、组织架构、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成效显著。其成功经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归纳:1顶层制度保障,主导评鉴,经费支撑;2高校设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估,将通识教育融渗到专业教学全过程,突出学生主体等。大陆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微观上高校设立专门机构,实施融渗式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道路已经基本成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已经与国际主流研究型大学在形式上十分相似,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仍存在偏差;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度不高。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中国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给予通识教育充分重视;提高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度,创新教学方式;注重特色教育,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学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通识教育在我国高较受到普遍的重视。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并将通识教育课程列为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与国内外大学之间的差异,为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新建本科院校需对通识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曹俊明 《中外企业家》2012,(15):160+173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更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代静 《企业导报》2014,(17):130-131
台湾大同技术学院作为技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改革上成效显著。本文从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办法、审查标准、课程目标、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架构等方面作了介绍,并对内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从创设通识教育中心、设置通识课程群和开展好生命教育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通识基础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体系不健全、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教学不理想等问题,因而,高校应通过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既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作为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的"会计学",在通识教育平台下,也逐步体现出它的作用,被广泛开设在非会计专业甚至是工程学科类课程中。鉴于传统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对象、需求、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种种不同,本文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对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会计教学实践,不断夯实通识教育平台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