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算管理监督是政府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全口径、全组织、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这样一套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必将对我国全面预算监督制度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监督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支付行为的约束和监督,以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梁宇红 《新经济》2006,(11):77-79
政府收支分类,就是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支付行为的约束和监督,以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真正按既定目标发挥作用,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制度,主要是确定正确、科学的收支分类,构建一套规范完整的政府收支科目体系,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方式和方法,编制一本完整规范的部门预算。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我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支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同题越发突出,因此,通过选择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改进和强化支出预算管理,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视角下重点探讨了完善我国支出预算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政府收支分类的科学、规范、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活动的效果,而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预算编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调整、决算和预算监督等一系列后续活动。文章在全面综述我国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会对预算编制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田晓霞  戴立新 《经济师》2009,(2):169-169
自2007年7月1日起,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次创新。改革后的收支分类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政府执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管理与监督职能,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接轨。 此次改革对政府收支科目重新进行了分类,与之前分类方法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致使预算单位日常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的编报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以高等学校为例,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对新旧科目体系下预决算编报的主要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新科目体系下部门预决算的编报要点,为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数据,更好地发挥财务为学校教育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陈琼 《时代经贸》2008,6(4):134-135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推进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客观需要,同时体现了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本文论述了本次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详细分析了新的收支体系的优势,并阐述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下如何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预算收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时于现行的预算收支管理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学校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亦产生影响,可以预见,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更为现实地对非税收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推进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客观需要,同时体现了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本文论述了本次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详细分析了新的收支体系的优势,并阐述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下如何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政府收文分类改革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我国财政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预算管理的缺陷是造成财政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政府收支分类的完整透明对提高配置效率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预算流程角度提出要加强预算过程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和支出控制,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作最适的配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对政府会计及政府财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现行预算制度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应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原则的角度来构建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预算收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对于现行的预算收支管理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学校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亦产生影响,可以预见,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更为现实地对非税收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琼 《时代经贸》2008,6(2):134-134,140
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推进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改革公共财政制度的客观需要,同时体现了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本文论述了本次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详细分析了新的收支体系的优势,并阐述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法下如何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我国财政管理的长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我国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它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2000年部门预算改革以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此次改革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做法与国内实际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有效地克服了原有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反映不明晰的弊端,可以更加完整、明晰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更有利于推进政府预算的公开、公正、透明,并将对不断提高我国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的水平,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完整、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规模和政府重要职能活动,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透明度,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调整,也是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一项基础建设,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组成。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即政府究竟做了什么;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反映政府支出的具体用途,即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  相似文献   

16.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是我国财政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而预算管理的缺陷是造成财政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重要原因。政府收支分类的完整透明对提高配置效率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从预算流程角度提出要加强预算过程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和支出控制,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作最适的配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回顾了我国部分学者对预算管理进程的研究之后,将研究重点放在线性预算方面,阐述了线性预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特点。结合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实践,文章认为偏重预算行政控制的线性预算模式是我国目前预算管理适合的现实选择。最后,结合2007年即将实施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文章对新的收支体系对我国预算管理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我国从2007年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不但能够直观、明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经费支出,扩大了政府收支涵盖的范围,而且符合国际惯例,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9.
浅论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红 《时代经贸》2006,4(Z2):35-36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现在运行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的弊端入手,分析了收支改革的主要内容,从而探究了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化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全面预算管理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东方公司通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以业务预算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新模式,引进和实地开发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