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反洗钱行政调查应和反洗钱情报收集紧密结合,通过对可疑交易报告的分析挖掘线索新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出台后,各金融机构将通过各自的总部或总部指定的机构直接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报告,  相似文献   

2.
反洗钱体系的有效性一直是国际上争论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9000份问卷的发放,对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人员、商业银行反洗钱专职工作人员、商业银行其他业务人员和商业银行临柜人员进行调查,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经分析得出结论:1.中国反洗钱立法、反洗钱监管、反洗钱资金监测、反洗钱调查"大部分有效",反洗钱司法诉讼和反洗钱国际合作"基本有效";2.内控制度、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3.
孔繁琦 《时代金融》2012,(35):202-203
可疑交易报告是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情报来源的基础。目前,金融机构在执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及挑战,存在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等客观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江苏苏北地区金融机构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探讨建立有效的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可疑交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义务进行了分类,同时对各类可疑交易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指导金融机构有效地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对当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进行客观性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建立可疑交易报告的经济模型,分析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机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从制度架构、可疑信息采集、监管者角度、可疑交易报告义务主体等方面对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的一些因素还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缺乏主动分析和识别等问题,导致可疑交易报告"量多质差"、情报价值低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成效.因此,需要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减少金融机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增强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主动性,提高可疑交易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戴华伟 《时代金融》2013,(21):149-150
构建有效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模式对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打击洗钱犯罪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剖析了当前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模式的弊端,并在借鉴英、美等国家报告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构建"金融机构总对总报送、监测中心纵横向反馈、人民银行阶梯式使用"的报告模式设想,并对完善我国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及时、有效地识别可疑交易是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的前提。制定完善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金融机构预防和打击洗钱活动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实施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对于发挥反洗钱成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系统识别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可疑交易报告海量报送、情报价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分析和识别能力是当前反洗钱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金融机构提交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既反映了其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水平,也标志着国家反洗钱工作的有效程度。在分析了影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主客观之后,提出了贯彻风险监管理念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潘文娣  何健 《金融博览》2010,(19):47-47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制定并发布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九条和第十二条规定了金融机构应上报给监管机构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类型,为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提供了一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对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告,是反洗钱工作最为核心的内容。随着我国反洗钱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及央行一系列反洗钱规定的颁布实施,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正在经历由"以规则为本"逐渐向"以风险为本"转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成为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由于反洗钱制度的缺陷、信息分析的不全面,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2.
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反洗钱情报部门报送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反洗钱基础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目前,金融机构报送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大而情报价值较低,已成为做好反洗钱工作必须克服的难题。因此,加强对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分析研究,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尤为追切和必要。本文在对辖内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分析(一)列举式识别模式造成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行为的粗放化。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概念上的界定采取了标准化列举式定义法,根据洗钱犯罪活动规律及一些相似异常特征,将其分为可疑交易标准型和非标准型两类。对标准型可疑交易《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列举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14.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明确了财务公司作为反洗钱义务主体应当报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但由于财务公司相比银行机构在客户对象、业务模式方面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实际执行中财务公司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是否报送和如何报送存在疑问.本文在分析财务公司业务特征、资金结算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公司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就财务公司是否和如何报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5.
孔繁琦 《时代金融》2012,(20):22+27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系统识别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可疑交易报告海量报送、情报价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存在问题一、金融机构执行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存在的问题。《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规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的四种和十八种标准,符合其中之一的应按规定程序向中国反  相似文献   

17.
孔繁琦 《云南金融》2012,(7Z):22-22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是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可疑交易客观标准、系统识别智能化程度不高、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等原因导致可疑交易报告海量报送、情报价值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逐步规范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及报告行为,有力地打击了洗钱活动.但与此同时,可疑交易监测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监测制度还有一定缺陷,监测业务难以有效处理,监测工作缺乏统一标准,以及监测报告的报送程序欠规范等问题.笔者认为,完善可疑交易监测制度体系,强化对可疑交易数据的分析,改进可疑交易监测工作标准,开发可疑交易报送程序系统,可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可疑交易监测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报告大额、可疑支付交易的义务,进一步明确了金额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相关制度。但是,这个“办法”的具体落实情况如何呢?我们选择了辖内部分商业银行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20.
刘健 《金融会计》2004,(3):38-38
随着《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的相继出台,当前反洗钱工作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据人行日照市中心支行调查,当前基层反洗钱工作还非常薄弱,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