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及汉译都承载着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充当着中美人民相互了解的媒介。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注意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是一个自由、开放、主动、包容、勤奋、务实、开拓进取、有冒险精神等性格特点的的民族,研究美国起源、历史,就可了解其根源。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学中的商贾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学中表现商家的经营、描写商人的生活,塑造了新兴的商贾形象。其中有正面的肯定,也有负面的批判,整体上较为客观真实。唐代诗文小说中的这些描写,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后代商贾题材的文学有一种导夫先路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许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
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姥姥、《凯恩河》中的伊丽莎白及《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安妮·汉德森三位祖母形象,展示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祖母形象的变迁,揭示黑人祖母从保护者、文化传承者到养育者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熊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鲁迅是个大画家,他用白描或细描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许多典型的人物。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7.
朱伏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4-126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借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引出在西方政治经济的权力话语支配下中国人形象他者化论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最畅销的关于快乐的书籍中,我搜集到许多寻找和掌控快乐的新方法,列出来与大家分享,愿我们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之道。 相似文献
9.
10.
11.
凌乐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48-149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力日趋扩大。有如此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其文化传统上定有独特之处。无论对于现实还是将来,理解并追溯美利坚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美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通过对早期美国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美国文化传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早期美国文学在其崇尚个人自由、宣扬民主和平等、倡导务实和追求财富等文化传统理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三年前,如果你问美国人“臭豆腐”是什么,99%的美国人会摇着头说“NO”;而现在,如果你再问美国人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OK”。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相似文献
15.
星期六早晨走进汽车销售公司,一边吃着他们提供的免费汉堡,一边听销售员殷勤唠叨,不一会,交钱.拿车钥匙、开车走人——这是美国人的购车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玉琛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6(2):67-69
方英文在长篇小说《落红》中所塑造的唐子羽,是一位当代多余人;方英文塑造唐子羽的文学观念和方法,是对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延续;再将唐子羽与加缪笔下的当代多余人作以比较,便能清楚看出唐子羽这个人物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明星代言人在旅游地形象策划中的应用,讨论明星代言人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并结合乌镇聘请影视明星刘若英为景区代言人的事例来探讨如何在旅游地形象策划中应用明星代言人。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他州小伙Hal Wing参军去了德国,在那儿Hal不仅迷上了一位德国姑娘并将她娶回家,更是爱屋及乌般地对一切日尔曼式物品痴情不已。 相似文献
20.
电视广告包含有不同性别的广告,而广告中男女形象常常以其传统的刻板印象的模式展现。广告中过多地强调了女性家庭主妇的角色,女性也被描绘成为无活动能力的、静止的、装饰性的角色,似乎没有男人的帮助,她们根本无法做出决定。如此一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问题,许多广告商为了避开这一“雷区”,在以女性为主要诉求对象的广告中,开始采用更加安全的男性形象。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广告的制作中,常见的性别刻板形象需要放弃,人物性别与广告产品诉求的适宜才是受众之欢喜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