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和目标。1949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一国一制”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原则”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实现阶段性和平发展。随势而不逆势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最重要的历史经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对优势、明显加快的多极化进程、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和国际社会中国观的理性化,却使中国处于相对得势地位,从而成为中国续写和平发展篇章的重要历史机遇。为进一步推进和平发展,打造世界级强国,加深外部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和适应,中国应善于乘势和用势,并从经济增长、战略地位、国际影响和国家形象等方面积极造势和谋势,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将战略重点从务实过渡到务势。  相似文献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前提.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和有关省市的帮助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基本形式.坚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西藏发展繁荣稳定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论“氢经济”产业革命——中国和平发展的能源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不总是友好宽容的。中国过分依赖海外矿石能源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风险。世界和中国的矿石能源储藏和消费增长形势都表明,以矿石能源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对中国尤其如此。我国应该创立基于氢能源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把建立取代矿石能源的“氢经济”产业革命作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其历史意义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相当。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排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惰性,确立“氢经济”产业革命的思路。文章提出了“氢经济”产业革命的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5.
9月8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9.8”投洽会)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期间举行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上,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发表题为《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演讲,宣布大陆惠台新举措,使“9.8”投洽会再度成为中央对台政策宣示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自我认识必须参考他者认识,内向思考与外向思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合乎客观的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具体体现为关于发展目标、政治目标、安全目标和文化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国家利益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一种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它主要取决于中国对客观环境、自身国力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7.
<正>两岸互动,重在"通心"近日,中共十八大顺利召开,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在台湾岛内引起广泛反响。报告中提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持续推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平崛起是大势所趋,是一个从零和博奕到正和博奕的实现过程。这一战略选择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的结果,有中国领导人的不搞霸权,和谐发展理念做保障;有中国人主静、向善、容忍、知足、中庸、好施、思和的民族性格为基础。中华民族在国际交往和对外行为中一直具有安分守己、乐善好施、宽容大度、热爱和平等优良品性。国际形势背景博弈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无论怎样,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将显示其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鲁慧 《科学决策》2008,(12):12-13
一,和合意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国家外交战略既是政治的,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文化。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从思想渊源上看,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和为贵”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80年代的“和平发展”、90年代“新安全观”中的对话求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出发,提出了各自的社会建设思想。总体来看,他们的社会建设思想既前后相继。更有发展创新,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交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自我认识必须参考他者认识,内向思考与外向思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合乎客观的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具体体现为关于发展目标、政治目标、安全目标和文化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国家利益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一种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它主要取决于中国对客观环境、自身国力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12.
齐婧含 《魅力中国》2014,(2):383-38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这为我国各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党立足客观规律,并将其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所提出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道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现拟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作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13.
走出增长的“谜局”的关键,是牢固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理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历史,实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民主,为西藏人民的翻身解放带来了希望.1950年,党中央和毛主席果断决策进军西藏,拉开了解放西藏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梁强 《环球财经》2009,(3):24-27
中国的对欧政策很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是质的变化,即更注重与欧盟整体而不是与欧洲单个国家的相互关系。这也反映出中欧关系在北京的外交视野中已经被提升到了全球战略格局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6.
吴继轩 《乡镇经济》2009,25(7):26-29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基础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信息化既是信息领域传递、分配、使用的划时代进步,也是对产业、经济、社会乃至人的发展的一场革命。信息化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为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提供历史的契机。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自身有着显的阶段性,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信息化是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25日.南京市发改委和南京市统计局200余人在南京科学会堂综合厅联合召开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研讨会。这是贯彻市委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统一部署的一次重要活动。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照中共南京市委“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创新驱动,赢得新的,尤势.奋力走在前列”的要求,围绕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2位演讲者以详实的数据、新颖的观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从南京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长珠闽等沿海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中国迎来了规模罕见的失业潮和返乡潮。农民工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也成为政府、学者和全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本文以对浙江省杭州市返城农民工的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作为经验材料和叙事文本,通过“60后、70后、80后”三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对比,发现三代农民工在进城打工动因、城市认同感以及就业途径和择业观念上均存在差异,农民工的行为导向逐步由生存理性走向发展理性。在发展理性的驱动下,真正愿意返乡并把农村和土地当成退路的农民工其实只占小部分,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面对金融危机仍坚持返城务工。由此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下解决农民工退路问题应重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及其行为差异,农民工对自身的定位和行为选择差异将决定政府政策制定的导向。  相似文献   

20.
黄琳 《魅力中国》2011,(8):263-263
清明上河园、锦里是我国一南一北两个较早开发、较为成功的仿古景区。、二者的发展繁荣成为类似景区学习、借鉴的楷模,同时也都有可提升的空间。本文以它们为案例,结合当地发展环境,分析其成功之道、不足之处,为国内仿古景区发展提供较为合理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