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蓓丽 《改革与开放》2013,(9):77-77,81
谈到育儿的具体环节,现代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问题。因为“做正确的事情”与“把事情做对”都重要,但前者更是方向问题。本文尝试以中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纲,借鉴中华先哲思想精粹,为现代家庭幼儿教育确定一个价值取向,为家庭的教育确定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方向并围绕“五常”开展具体家庭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倾心打造的一本力作,结合他近几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思考,围绕着当今父母与孩子教育的几个大问题,从孩子的未来讲到父母的责任,从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讲到重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氛围,从健康的培养方式讲到如何成全孩子,并以简洁的八条戒律的方式明确写出具体的操作条款。该书是为所有父母特别是孩子只有一两岁的年轻父母们奉献的一本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书籍。父母改变,孩子就改变。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过度娇宠溺爱、过度强调智力教育、道德培养缺失等问题.改进和加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一是切实转变育儿观念,以培养孩子自立能力为重;二是坚定信念,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培育;三是注意身正为范,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淑霞 《魅力中国》2011,(12):336-336
家庭教育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一代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怎样教育孩子绝不是一己之私的事情。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曾说过:“一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民族。每个家庭都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缔造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本文试就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合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沈黎明 《中国西部》2012,(Z2):130-133
美国人在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有一个共同认识——要想孩子成才,必须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智商、财商、情商,三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三商"中,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一定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理财教育。不久前去美国,有幸接触了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先生,听了他关于美国家庭教育的一些介绍和观点,在领略了美国家庭教育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国家庭教育与我国家庭教育的明显不同。其中,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郝玉 《发展》2012,(8):109-109
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重学习轻个性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好书推荐     
《中国西部》2014,(41):126-127
<正>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作者:王晓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等10余部专著。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最早、最基础的观念和最基本的性格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德令哈市是一个农牧工业并举的县级市,农牧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0%以上。根据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分布,加强农村牧区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就如何开展农牧区的家庭教育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郭丽萍 《科学决策》2008,(12):40-40
孩子的今天预示着祖国的明天,如何让一个孩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知道,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殿堂,我认为学校的人文氛围是影响孩子思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对孩子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为一个美好的愿望,做几件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创新性质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在具体目标确定之后,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竭尽全力去实现它,做好它。"这是一个人的"中国梦",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共同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隋晓明 《理论观察》2002,(4):111-112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家庭的细胞在缩小,现代化的程度在提高,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在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个现实,给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因此,如何正视现实,端正教育思想,调整教育方法,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误区之一:重智力开发,轻情感培养 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孩子只有一个,在父母的眼里,要么教育成功,要……  相似文献   

13.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试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素质。这既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面。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学校、社会和家庭充分发挥自身在基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作贡献。相对于学校、家庭、社会来说,家庭教育在三条主渠道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开始,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与家庭的关系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比拟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一个好的家庭是培养和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田瑞华 《魅力中国》2011,(20):192-193
人才的许多优秀品质,离开了家庭环境是培养不起来的,就像花草失去了土壤和根系。家庭承担的重要职责,家庭环境的氛围与熏陶对孩子的品质的塑造、重视子女的个性成熟与道德成长,是孩子成才不可忽略和缺少的家庭教育环节,所以家庭是终生的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7.
任世卿 《魅力中国》2013,(14):204-204
学生的成长不仪仅是学习的进步.还包括身心的成长.教师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学生的身体,这些教育能否有实效性,我觉得还必须和学生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家庭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学校里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倾情关爱、轻视管束,重智力开发,轻思想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实行家庭与社会双重标准"等问题,贻误了孩子健康成长,呼吁全社会都关注、重视家庭教育,优化社会环境,以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诸多现状。在对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家庭教育在"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从培养和树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角度出发,家庭教育应更多的重视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对"责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陈建华  宁莹莹 《黑河学刊》2014,(3):85-87,98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他们健康成长引路人。家长科学抚养和教育孩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不可忽视作用。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2012级部分新生家庭教育调查与分析,发现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旨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而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弥补,促进他们更好地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