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公司是一家位列世界财富500强的建材制造商,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为了巩固其全球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公司在中国地区每季度都有新建或并购工厂投产。或有新的改造项目完成。这给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招聘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包括:激增的招聘需求、严格的招聘周期要求、招聘质量与成本的控制。对此,A公司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外管理》2004,(2):101-102
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员工的招聘管理部门最先与员工接触,员工之所以能够决定来公司工作,首先是对HR经理的信任和认可。试想,如果一个应聘者连招聘人员都不能信任,他怎么敢去信任招聘人员所介绍的公司和职位,怎么敢做出任职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员招聘是组织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环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获取某些实现组织发展目标急需的紧缺人才来说,人员招聘更有着特殊意义。如何能招聘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又能尽可能地减少招聘成本,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部门考虑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却常常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面试官在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试是企业招聘选拔人员的重要手段,是人员选拔中最传统、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方法。面试考官的素质、能力、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面试的成败。文章从面试考官的选择入手,分析了面试考官在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面试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前程》2009,(11):76-77
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优秀的人才永远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在许多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中,营销(销售)类人员的数量在企业总人数中占比超过半数。而营销类岗位的招聘工作由于岗位素质要求高、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招聘工作体量大、渠道建设难度大、面试甄选难度高,一直是企业管理人员和招聘人员致力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有效招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华  桂婷 《企业活力》2011,(2):89-93
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其质量的高低对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有不少企业招聘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未能如愿以偿地招得到合适的人才;有的不能留住人才,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不能忽略对有效招聘的研究。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三类:有效招聘的影响因素研究,评价招聘有效性研究,提高招聘有效性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最近因为联系工作的原因,面试了北京的几家公司,哈哈,不要笑,其实用人单位在面试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面试用人公司呢?总的感觉,一方面几乎所有单位都在说要招优秀人才,都在夸耀自己公司用人机制如何先进,另一方面却普遍存在招聘人员尤其是面试人员素质太低或者很不专业的情况。一个招聘人员素质低下的公司,不敢想象这  相似文献   

8.
徐卫平 《人力资源》2012,(12):72-74
许多招聘经理都有这样的感受:招聘工作越来越难做了。合适的人不好找,公司的人员需求却一点儿也没减少,一年当中永远都有未完成的高端招聘任务,甚至有些关键岗位常年缺员,这都让招聘经理倍感压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出击缓解招聘压力呢?  相似文献   

9.
浅谈如何将营销理念引入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中,绝大部分公司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在招聘过程中广泛采取的方法是,人力资源部执行人员自己或协同用人部门的经理,向应聘者提出一系列自认为重要的或临时想出来的问题,再结合学历、工作经验、谈吐和总体感觉形成个人的判断,最终确定录用者。这种方法的有效程度最多只有20%,和抽签的效果差不多。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员选聘的有效方法。本文中,笔者将招聘与营销技巧、人脉网络、变革思维联系起来,通过扩大招聘工作的内涵与边缘,总结了优秀招聘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营销理念及工作技巧,并加以详细地阐述和解释。对招聘工作者开放思路,转变观念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理论与广西电网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采取行为事件访谈(BEI)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并建立了电网企业招聘新员工所需的能力素质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以往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完善招聘流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招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渊明 《人力资源》2009,(17):59-61
一、如何理解招聘成本 很多企业都期望招聘工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确保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既降低招聘成本,又提升招聘效率.那么企业招聘到底要支付哪些成本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部分:一是招聘的直接成本,是指在招聘过程中的一系列显性花费;二是招聘的重置成本,由于招聘不当导致必须重新招聘所花费的费用;三是机会成本,它是因人员离职和新聘人员的能力不能完全胜任工作所产生的隐性花费;四是风险成本,是指企业的稀缺人才流失或招聘不慎,导致未完成岗位招聘目标,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必要花费和损失.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科技手段的运用,人才市场日趋活跃,各种创新的招聘渠道、手段和方法的层出不穷,这些都给招聘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也给企业招聘增加了难度,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招聘技术更加深化,  相似文献   

13.
找份工作竟会被倒手三家公司?这是一些骗子公司设下的骗局之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高峰期。面对海量的招聘信息,如何才能在求职的路上少走些弯路?记者深入调查,试图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揭开一些骗子公司常用的骗局。  相似文献   

14.
老王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今天又来招秘。记得前不久他刚来招过,怎么又来了?他告诉我,前些天那个又走了。“这已是这个月我第三次来招秘了,不知为什么总是留不住人?”  相似文献   

15.
盛艳 《价值工程》2006,25(11):119-120
招聘是人力资源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招聘工作都缺少了评估这一环节。对招聘工作的评估可以提高企业招聘工作的效率,为企业更快,更经济的找到合适的雇员。对招聘工作的评估主要可以从招聘过程中和招聘过程后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崔祥民 《人力资源》2007,(3S):26-27
传统的人才招聘模式一般都经由以下流程:用人部门提出申请→人力资源部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测试→人事决策。被动性和滞后性是其典型特征。所谓被动性。是指发布消息以后,等待应聘者报名应聘,而没有主动出击。所谓滞后性,是指出现了招聘需求后。才启动招聘程序。由于发布信息、收集筛选资料、组织招聘面试、做出录用决策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决定录用后还要等待求职人员报到,因为多数人员都有职在身,要与所在单位做必要的交接。这样很难及时地为空缺岗位招聘到所需人才。  相似文献   

17.
招聘环节上的漏洞 从案例中技术人员的反映来看,A公司的招聘制度与招聘程序非常不完善。 很多人认为招聘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认为:招聘就是想方设法把人才拉到公司来,这有什么难的?于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参与招聘的人往往是公司临时借调的,比如,案例中的林经理。由于非人事部门人员参与招聘,往往会造成对人事制度缺乏了解,在案例中,林经理可能并不清楚员工试用期工资的具体数额,本科生本来是每月850元,林经理却许诺成1600元,结果造成了新员工的一系列抱怨。……  相似文献   

18.
【案例】高鑫是某区域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纽·泰克纳雷吉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实施中,高鑫做得都比较好,唯独在公司急需的管理型及技术型人才开发方面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找不到突破口。人才市场的"摆摊"招聘总是在招那些传统的基础岗位;从网络招聘上获取的简历也大多是"纸上谈兵"的"准人才";采用猎头招聘的形式又总是成本高、效果差。管理型及技术型人才的招聘工作就像两个"无底洞",让高鑫感觉永远无法填平,自己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任性飞撞,无法看清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方向。高鑫究竟该怎么办?纽·泰克纳雷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估招聘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聘的有效性是指组织在招聘的过程中,利用计划、组织、协调等职能来优化招聘活动,借以合理配置各种招聘资源,提高招聘的管理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招聘目标的过程.无疑,有效的招聘活动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招聘结果的成本核算与效果评估做得并不够:有的甚至根本没意识到对招聘结果的评估与总结,一些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者都不清楚应该如何评价招聘工作的效果.有的经理只关心招聘到多少人;有的则关心在招聘上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或者仅仅在一段时间内关注新雇员是否喜欢在公司里工作等等.总之,招聘的有效性评估被忽视了.基于此种情况,下文从招聘结果、招聘成本、信息发布媒体、面试评价方法和求职者等五个角度对招聘效果的评估问题进行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 1、员工招聘合约法律风险 甲公司根据自身需求,想采用劳务派遣方式招用部分人员。于是将招聘条件给了乙劳务派遣公司,由乙公司负责招聘,但在与乙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中有这么一个条款“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代企业招聘某某岗位多少名员工”,并未引起甲公司的注意。后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依据此条款将甲公司和乙公司共同列为责任主体。甲公司觉得自己很委屈,但最终还是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本案中由于上述条款的约定,造成招聘主体不明确,使劳动者产生认识错误的后果。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发生纠纷,不管是劳务派遣单位还是用工企业,都难脱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