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红 《商场现代化》2005,54(29):164-165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2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银行业服务水平在竞争中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红 《商场现代化》2005,(10Z):164-165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2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银行业服务水平在竞争中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外资银行进入新疆,便于引进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促进新疆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也为促进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和引进外资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新疆仅设立了一家外资银行,中亚国家的银行至今未在新疆设立分支机构。要吸引外资银行进疆,新疆必须要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设立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新疆法人金融机构,人事、外事、公安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对外资金融机构人员出国及赴港澳申请予以优先办理。  相似文献   

4.
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内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企业文化如何适应形势,如何发展和创新,是摆在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两年多以来,金融领域正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定的框架向外资开放,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已通过适当的程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同时,中国作  相似文献   

6.
尤玥 《现代商业》2012,(26):37-38
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制约我国提高金融效率、深化体制改革、应对入世后即将面临的银行业竞争的桎梏所在,也是困扰着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为此,在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即将入主中国市场之际,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世斌 《商业研究》2006,(14):198-201
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在2006年12月之前,中国将兑现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届时,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展开公平的竞争。我国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银行业积极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而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也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再加上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着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有效财务管理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最佳经济效益的创造,也可以为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一国的数量和作用。在开放金融业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金融业开放的顺利进行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979年,我国开始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批准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在此后十几年里,开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贸导刊》2005,(24):39-40
(2005年12月1日-15日)一、金融体制改革 四项措施扩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为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2月5日公告,将实施以下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的政策措施:一、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从12月5日起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汕头和宁波。同时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相似文献   

11.
谭荔 《商场现代化》2007,(33):364-365
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了进入我国,与国内银行展开各个方位的竞争。对我国的银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本文首先了分析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介绍我国银行现状分析和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和冲击最后论述积极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但普遍存在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仍较低、真正有一定规模的品种少、收入来源不稳定、同业同质化明显等问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不断加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手段的多元化、全球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要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必需要解决好几个难点问题,促使我国银行业收入模式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首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中国金融业走过了16年的逐步开放的历程,外资金融机构已发展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外资金融机构是指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从事金融业务的分支机构和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外商独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已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外资银行、外资财务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外资银行和外资财务公司在我国境内开展的业务仅限于外汇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结算和汇兑及经过批准的外汇投资等业务。其主要业务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公司和外国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加入WTO后,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主要表现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事实表明,近年外资银行在华良好的发展态势,对我国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加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但普遍存在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仍较低、真正有一定规模的品种少、收入来源不稳定、同业同质化明显等问题。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不断加剧、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手段的多元化、全球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要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必需要解决好几个难点问题,促使我国银行业收入模式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一个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都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本文就这一现象分析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外资参股的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更好地实现战略引资的目的,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浅论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状况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国的频率将加快,国有金融机构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将被打破,国际金融业对我国金融业的渗透及影响也将愈加深刻。中国金融业不可避免地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面对机遇与挑战,我国金融业惟有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快体制改革,改进金融调控手段,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趋利避害,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一个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都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本文就这一现象分析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作用,并在分析外资参股的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更好地实现战略引资的目的,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将有利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促进国内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及  填补国内金融业务空白。但大量外资金融业的进入也给我国金融管制带来了压力。同时在业务方面,中  资机构将失去一部分业务市场,而开放的金融业更容易受到外资投机资本的打击。因而完善现有法律体系,  提高金融监管力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探索金融业务创新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保证金融业健  身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20.
《商业会计》2008,(4):F0002-F0002
理财视点2007年是全民投资热情空前高涨的一年。一份来自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各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全年销售总量有望达到1万亿元。但对于投资理财的风险认识方面,目前很多投资者还存在诸多误区。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诸如财产信托、QDII、衍生产品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但同时,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对投资理财产品风险认识不足或银行营销过程中存在违规等问题,有关银行客户遭受损失的案例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