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顺关系 重构机制 实现我国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工业与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工农业协调,是指工农两大产业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所保持的相互适应的比例配置关系,主要包括两者之间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产品交换及利益分配的比例关系,这是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只有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  相似文献   

2.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西方各国多年来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各国历来只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并且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在经济理论方面也引进了包括三次产业的划分在内的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这个问题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经济工作者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究竟三次产业的划分同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是否有矛盾?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是不是也是生产劳动?能否创造价值?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中,是否也应该采取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本文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魏众 《中国报道》2010,(9):42-44
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大体概括为: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不同地区公务员收入差距过大,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从业者收入差距过大,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工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4.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计划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定阶段要正确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计划经济,而这一点我们必须从马克思的本源意义上来理解。计划经济包括物质内容和社会调节形式两个方面。计划经济的物质内容就是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要求,或者说资源的最优或有效率配置。计划经济的物质内容,马克思把它称为自然规律。马克思认为,计划经济的社会调节形式的实质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不再是盲目的统治力量,而是转过来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成为社会主体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固定资产存量是以往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劳动资料和其它物质资料。资产存量的分布状况及其调整重组,对资金增量投入的效益有很大影响。建立资产存量合理流动的重组机制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固定资产存量调整是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使各个部门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产存量按比例在各部门、各环节均衡分布不过是按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中的社会资本运行及按比例均衡思想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按比例发展的问题,这一思想是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结构、各部门之间的平衡以及供求平衡矛盾也相当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运行及按比例均衡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可作如下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为了并能够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都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范畴。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这个范畴,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一切为了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不论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8.
一、按要素分配原则确定的新思路分配问题,就是解决社会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研究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提出,与我们过去所通行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突破。过去我们有一种误区,认为实行按劳分...  相似文献   

9.
谢慧 《改革与理论》2003,(12):68-7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内涵生产和劳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与贡献大小,给予要素所有者相应的报酬。对企事业单位来讲,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五种基本要素: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每一种基本要素又可细分为多种子要素。生产要…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情省力》2009,(2):44-44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所谓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总称。亦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总和。具体地讲,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以及社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的构成、比例、及发展趋向。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体上探讨的话,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这是基础;若从社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来探讨的话,主要包括生产结构(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2.
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技术的作用汪辉生(一)众所周知,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由许多经济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在产品的生产与分配上有着非常复杂、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一方面生产部门以自己的产品分配给各部门,作为生产资料或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非生产性需要,...  相似文献   

13.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结构不合理,也会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可以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我们知道,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只有通过货币互相交换其产品,才能满足各自的需要,使再生产继续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必须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才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需要。因此,货币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以及整个国  相似文献   

14.
卓炯认为,社会生产具有一般劳动过程与社会经济形式(一般劳动过程借助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二重性,而一般劳动过程又具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体现为生产形式)二重性,因此卓炯主张“把生产力、生产形式、生产方式作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去理解,而把生产形式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卓炯生产结构论的基本观点。在前几讲中,我们着重论述卓炯从劳动一般(劳动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出发,通过社会分工到达商品生产形式的规定性的一般劳动过程的逻辑推演过程,以及在扩大商品生产中一般劳动过程与社会经济形式的辩证结合方式,在这一讲中,我们将从总体上论述社会生产结构及其内部组合关系以及作为中介要素的商品生产形式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建立调节模式的依据(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建立我国经济调节模式的理论依据。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合理分配,它具体通过什么规律,运用什么机制及其调节形式来实现,是建立经济调节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的规律,是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一般规律,它调节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和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的、特殊的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必  相似文献   

16.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社会劳动分工,既表现为不同部门之间产品交换的部门分工,也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产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劳动分工首先以部门分工出现,但当它落实在一定空间上时,便成了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反映了部门分工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决定着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目前,各地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构成状况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即升级,就是产业在结构协调化的基础上的高度化。协调化是指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和发展速度要相互协调。高度化是指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值结构和资产结构的高度化。其中产值结构高度化是指低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高质量产品的产值比重由前向后提高,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18.
黄邦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35-38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统一,人口再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二是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地增加资本积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三是保持两大部类和各部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分配的公平程度,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以防止和减轻经济危机.这些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体经济     
《天津经济》2012,(1):84
一、实体经济的内涵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两种绝对的剩余劳动力——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和农业部门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在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中,剩余劳动力只同劳动能力有关。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都有可能发生两种形式的绝对剩余劳动力。第一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减少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时间。物质生产领域中减少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