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经济技术的提高,变电站的各种技术也在输配电系统的应用时集成以及融合,这体现了现代电网建设的特殊理念以及目标,智能的电网成为了一切电力新技术应用的总称,这是变电站的主要环节。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研究与探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方案设计以及应用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利用论证以及应用介绍等方式展现了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优越性,这对于以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智能化变电站操作就是将原来变电站内的操作人员用智能设备代替,使变电站内的智能设备要按照变电站操作票的操作顺序的要求,从而完成操作票执行。在智能程序化变电站中减少人工操作的干预,提高了程序化操作的效率。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设计和应用做了分析及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网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网规模越来越大,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且电站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大,在这种发展状态中,为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电网正常运行,对于建立数字化电网和智能化变电站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许多常规变电站难以解决的问题,智能变电站比较突出的优势是:进行设备自动化检修及维护、信息化操作、解决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弊端、解决了控制电缆引起的电磁干扰等,另外,智能化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可以增强输配电量的能力,可以增强电网相互之间进行调度的能力,降低了电量调配的难度;本文主要从智能变电站的特点、优势、以及实际设计施工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智能变电站在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提出科学的技术解决措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互感器、电力变压器、开关设备、可控电抗器等变电站电气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的热点。笔者综合分析了它们在智能化改造中的技术特点。涉及到传感技术、集成控制技术、网络化信息交互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抗电磁干扰技术等。对它们在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对电气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智能变电站具有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一体化等特点,是传统变电站技术发展的新阶段。状态监测技术是提高电网设备管理效益和安全稳定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对智能变电站的状态监测技术的理论研究,可以提高电网使用的安全可靠、高效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等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智能变电站的组成,阐述了智能变电站采用状态检测技术的目的,从这一目的出发,重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三种状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作为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而言,应该整合为一个规范、稳定、统一、开放的平台,要在国家规定的状态检修平台的基础上提供给上一级检修平台完整的、可靠的基础状态信息。本文主要在传统变电站在线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在线监测系统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主要从变电站变压器、GIS设备及避雷器等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方面研究讨论,提出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较大.在此背景下,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我国需要对变电站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在当前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变电站系统不断地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确保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以及不断优化变电站系统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应用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变电站是采用了先进可靠的集成化、低碳环保的智能化设备的变电站,实现变电站全站系统信息数字化、共享标准化以及通讯网络化,自动进行信息的采集、测量与分析处理等,实现变电站全站设备实时的监控和保护,根据需要进行电网实时化自动控制、在线分析与决策、智能调节、协同互动等多种高级功能的智能变电站。文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优点,以及智能电网运行的性能优势,重点阐述了变电站中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更新,取代传统继电保护措施,现代变电站更加智能化.智能变电站基于可靠性能的框图法,借助系统完备的评估模型采取定量分析,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智能变电站采用灵敏度较高的元件,评估模式以直采直跳为主,提高几点保护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基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作用,分析工作原理,进而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智能电网迅猛发展,数字化变电站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数字化变电站以IEC61850通信规范为基础,由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成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的,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数字化变电站,然而到现在为止,数字化变电站还没有成熟的二次调试技术,应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以后的工程实施累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智能变电站,是一种采用高科技智能设备,以全站数据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特征,自动完成信息的处理等基本功能,并具有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与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新型变电站。本文综述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对于传统变电站的继承与超越,探讨变电站人工智能化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方向,分析智能变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整体架构,从而得出关于其对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的推动影响作用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2.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提高220KV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为了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管理,在巡视和操作方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运行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相关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学技术的技术不断革新、生产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大大提高了电力设备的免维护性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的必要性,接着重点分析了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最后给出了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变电站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维持变电站设备的安全和稳定对于电力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深入分析变电站一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积极探讨解决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变电站一次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探讨了设备状态检修策略,旨在强化变电站的实际工作,维护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智能化变电站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就是设备实现广泛在线监测,使得设备状态检修更加科学可行。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地获取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并能自动对其进行诊断,使设备检修策略可以从常规变电站设备的“定期检修”变成“状态检修”,这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本文作者试图通过介绍苏正220kV智能化变电站的在线监测系统,使大家对智能化变电站的在线监测系统原理及实施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分析法,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总结分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经济特点,为实现智能变电站的最佳投资效益和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功能更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总体来说,表现在数字化变电站上的主要特点是符合IEC61850标准,二次设备网络化,一次设备智能化,从而使数字化变电站相较于常规变电站来说,其在维护简便性、经济性、系统可靠性上都得到了极大提高。而目前我国在变电站的数字化应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变电站的数字化仍尚未得到广泛的普及。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与设计原则以及设计实例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迅速发展、能源资源大量消耗的今天,节能降耗已经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也一样要实行节能的措施,尤其是在变压器的设置和变电站的总体结构设计上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优化结构功能是必要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化变电站设计实施节能的有效方法,以期能够为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变电站二次回路,包括计量回路、控制回路、直流电流回路、交流电压同路、交流电流回路等。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大量应用,人们对二次回路的安装工艺和维护质量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变电站二次回路是变电二次设备的重要组成,它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有效保证变电二次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因此,要加强变电站二次安装的关键点控制。本文结合某变电站现场运行情况,介绍了变电站二次安装关键点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制造商对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其生产的虽然通过了一致性测试,但不同厂家的构成系统时却存在互操作性问题.因此研究智能变电站的系统调试技术和方法十分必要.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调试方法并从通用检査、合并单元检査、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检验、智能终端检验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本文分析了智能变电继电保护系统的现场调试步骤要求及方法为现阶段开展的智能化变电站现场调试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