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雏形,尽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其缺陷仍十分明显。应该基于国家财政均衡体系建设的需要,将我国的对口支援进行归并、划转、改造:一部分归并到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归属于国家财政均衡体系;一部分划转到市场体系;一部分进行功能再造归属于国家应急动员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对口支援所存不足及其原因,进而立足我国财政均衡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了对口支援改进为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实现机制、推进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实施多年的对口支援实质上是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行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独到作用,必须建立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基于此,本文立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在诠释对口支援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进而立足我国实际,对有中国特色的横向转移支付的伦理基础、法理依据、内容体系、执行标准、运行平台、考核体系、分工边际等问题提出现实思考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财政补助体制和结构下,中央建立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没有解决政府间横向财力失衡问题,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在以纵向转移支付为核心的基础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为基础,探索和规范横向转移支付手段,一方面,可以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减少新债的举借;另一方面,将横向转移资金配套于经营性领域,则可增加该地区未来收入,减轻还债压力并实现债务资金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近些年来对口援建机制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我国已初步具有类似横向转移支付模式的对口援建机制,为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模式提供了借鉴,推进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接续上期) (五)国家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取向 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说来,财政转移支付包括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前者是保证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衡而给予的补助;后者则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各个国家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其转移支付的结构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美国联邦转移支付以纵向平衡为主,而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则比较注重横向平衡.考虑到我国中央财力有限,而各地区财政能力又相差十分悬殊,特别是一些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因此,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宜侧重于横向平衡,以有利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的条块矛盾表现在财权配置向部门倾斜,事权配置"条条"干预"块块"以及"条强块弱"导致政府机构同构。协调"条块"关系,需要在合理界定条块财政责任,使其各归其位的同时,继续推动纵向财政分权,协调主管部门与下级财政的关系,把地方性公共决策权下放到地方。  相似文献   

6.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源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在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纵向竞争)和地方竞争体制(横向竞争)双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财政的理论框架,认为两者共同激励了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策略。通过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中国式的分权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地方竞争体制进一步驱动了地方政府采取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研究结果还表明,财政分权对地方土地财政的影响存在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徐明 《财经论丛》2023,(4):35-46
与中央纵向转移支付一样,省际横向转移支付在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鉴于此,本文利用2010年在新疆地区实施的“19省市对口支援政策”带来的外生变化,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横向转移支付引致的政府规模膨胀和支出结构偏向特征。研究发现:(1)在政府规模方面,省际对口支援推进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显著扩张;(2)在政府支出偏向方面,地方政府获得的援助资金在支出结构上存在典型的非对称特征,即严重偏向“可视性强、容易考核和见效快”支出方向。对口支援的扶贫目标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民生指向,但依然主要体现在可视性强的生产性民生项目方向,而非生产性民生支出相对不足。对此,本文结合对口支援制度从地方官员考核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读。本文研究对于落实大型区域政策的民生目标具有一般性意义,并为区域平衡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和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民生财政及其推进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取向.近年我国财政资金在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环保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指出巩固发展民生财政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实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9.
张馨 《财贸经济》2021,42(1):16-25
"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学的理论基础.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同时不能漠视已经发展起来的现代财政学.当下一些质疑"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误解所致.为了厘清中国财政学界存在的误解,从而推动当前的财政学教学和财政理论研究,本文对如何看待"市场失效论"及政府市场二元对立观,如何正确认识"公共产品论"以及如何认识"公共产品"难以划分市场与政府边界的问题作了回答.新时代背景下,按照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财政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求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制度,"市场失效论"和"公共产品论"等基础理论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传统的政府理财中,主要精力都是放在财政收入上,并不重视财政支出。究其原因,可能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但由于受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尤其是新经济自由主义财政思想的影响,有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了,财政的地位应收缩了,更有甚者主张财政支出退出生产投资领域,让现代中国财政走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的公共财政的老路。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道理亦简单。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逐步形成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城市行政等级与经济区域异质性,围绕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对城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给规模效应与质量效应展开研究.实证检验发现:(1)地方财政卫生投入通过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能两个渠道,从规模和质量层面显著改善城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求状况;(2)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具有显著的"帮扶弱者"特征,低行政等级城市群和经济欠发达区域城市群均表现出规模效应占优的态势,按照"量变引起质变"的逻辑解决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错配问题;(3)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供求错位较为严重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卫生投入仍处于"边际效应递增"阶段,但也不应忽视积极财政政策"天花板"的存在性;(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不能够迅速改善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但及时增强地方财政卫生投入力度能够有效缩短反应时滞.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尚未出台,大家就已对它寄予厚望,期待这一新的财政体制能解决现行体制的种种弊端,充当宏观经济调节的主力军。如此重任,分税制恐难全部完成。一种新的体制,除了自身的规范性以外,作用环境的完备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是否具备都影响着它的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分税制这一新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政府间税收收入划分模式制度的繁简程度、实施成本以及对分级财政特征的体现是各不相同的。并不存在某一种政府间税收收入划分模式绝对优于另一种的情况,有的只是某种模式更适合某个国家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情况。以共享税为主体的税收收入划分模式,是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区间财力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横向财政平衡目标的实现和减少体制运行中的摩擦,都要求改变目前政府间税收收入划分过分依赖税收共享的格局,转为实行以划分税种为主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财政属性与范围问题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 《财经论丛》2002,(3):27-32
本介绍了财政属性和财政范围问题,它们曾经在我国财政理论争论和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财政属性问题围绕着政治与财政的关系展开,其争论的核心是政治有无成为财政活动的因素。这是中国式的公共选择问题的探讨。财政范围问题的争论,反映出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和体制转轨时期财政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分歧。回顾这些理论争论,对于构建中国式的公共财政论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但始终没有跳出集权一分权一集权的循环往复,并且财政体制改革出现"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研究:1978-200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庆 《财贸研究》2006,17(2):78-84
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根据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定义,对1978-2003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978-1984年纵向财政处于正向不平衡状态,1985-1993年纵向财政基本平衡,1994-2003年纵向财政处于反向不平衡状态。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呈扩大趋势,而地方负的财政缺口也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为弥补缺口,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在考虑财政约束和财政激励的情况下,实证测度了地方财政行为对贸易收支的驱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激励效应要明显强于财政约束效应,因此地方财政行为会导致实际贸易收支的整体偏高,这也是中国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重要症结;平均而言,财政激励行为将使贸易收支高出基准水平76.69%,而财政约束行为则能使实际贸易收支降低69.54%。当前财政约束机制的调控效果正逐步显现,将推动中国贸易收支向"再平衡"状态趋近;财政激励行为和财政约束行为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财政激励效应最强,净指数也最高,而中部地区的净指数最低,其贸易收支趋于基准水平。同时,各地区不同分位点上贸易收支的变动幅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政税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能否正常运转的问题。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财政收支的平衡。在进行财政税收的具体活动时,我们要充分的做好相关的财政预算,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平衡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财务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如何调整财政税收体制,实现财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就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地方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基层政府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中央政府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在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着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性,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完善。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财政分权以及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根据其传统定义,对1978—2006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和地方贞的财政缺口均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为弥补缺口,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