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危勇  满一兴 《上海金融》2007,4(1):68-70
源于最后贷款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很早以前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为了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最后贷款人理论的集大成者巴杰特提出了惩罚“微弱少数”的思想(“巴杰特规则”)。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和最后贷款人使用方式的相应发展,对“巴杰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也不断得到深化。本文在研究巴杰特规则及相应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后贷款人政策是银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银行安全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最后贷款人的传统理论 ,讨论了该机制在化解系统风险中的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然后文章探讨了最后贷款人在现实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 ,作者对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实践作了一个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最后贷款人操作中的透明度与模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崎 《上海金融》2006,3(3):36-38
最后贷款人政策是一国银行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安全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在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能时,面临来自银行的道德风险。作为降低道德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要求中央银行在进行最后贷款人操作时,同时保持政策的透明度争模糊性,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最后贷款人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美联储采取的救助政策和政策安排也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在此次危机管理中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贷款人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与拓展。因此系统地梳理最后贷款人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对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斌 《海南金融》2007,(3):26-29
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可见,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最后贷款人制度对防范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道德风险.本文从如何更好地发挥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要素条件、实行建设性模棱两可原则,并就如何建立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以保障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健康实施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问题银行救助的最后贷款人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化解个别问题银行流动性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各国银行完全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惯例中最后贷款人的前提条件、原则、实施策略,以及如何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道德风险、维护监管当局声誉等问题,对中国人民银行先例最后贷款人的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200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中,存款保险制度少有作为,国际上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实施则出现了一些新举措。而在国内,存款保险条例正在制订当中,最后贷款人制度也隐性存在。通过对两大制度的溯源及其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对最后贷款人制度新举措贸然的借鉴是不妥当的;并探讨了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划分和协同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周厉 《上海金融》2006,(11):18-22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四种不同情况下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可能存在的激励目标冲突导致的政策失灵问题。首先,当中央银行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为一身时,代理问题可能导致“内部角色冲突”;其次,监管职能分离后,“内部角色冲突”出现了“外部化”;第三,如果在央行独立性和监管独立性不强的情况下,会导致最后贷款人问题的实际决策权向政府的集中;第四,在预算软约束情况下,最后贷款人政策为整个金融体系提供了显性或隐性的担保,这种担保的存在又反过来加重了预算的软化,如果不加以限制,最后贷款人政策极易成为一种低效率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亚州金融危机、南美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接踵而来,历史证明央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对一国的金融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大限度地在遏止系统性风险和减少道德风险之间达成平衡,努力实现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稳定市场、降低救助成本的目的,值得人们对这一制度进行务实性的检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有关最后贷款人职能界定、承担主体、援助对象、援助标准、资金来源、道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几点对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启示:(1)通过法律明确LLR的职能定位;(2)限定救助对象;(3)提高贷款利率;(4)缩短贷款期限;(5)坚持透明原则;(6)加大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有关最后贷款人职能界定、承担主体、援助对象、援助标准、资金来源、道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几点对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启示:(1)通过法律明确LLR的职能定位;(2)限定救助对象;(3)提高贷款利率;(4)缩短贷款期限;(5)坚持透明原则;(6)加大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林平 《南方金融》2004,47(10):13-17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核心制度。本文从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历史变迁人手,分析了中央银行最后贷款的基本属性及其形式上的一些新变化,最后指出了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机制。在我国央行监管职能分离、金融监管共享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作用并完善此机制,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研究了最后贷款人救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转轨时期央行实施金融救助的措施和成效,讨论了制约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石莉 《云南金融》2011,(7X):111-112
最后贷款人理论产生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由于当时各国金融危机频发,Baring爵士提出应该由英格兰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向危机中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世界金融局势比较稳定,最后贷款人理论没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以及该体系瓦解之后,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该理论再次被重视。相对于存款保险体系的微观保护作用而言,最后贷款人对市场起到的是宏观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建立我国存款保险体系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逐步完成向最后贷款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中的最后贷款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后贷款人理论产生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由于当时各国金融危机频发,Baring爵士提出应该由英格兰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向危机中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早期,世界金融局势比较稳定,最后贷款人理论没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以及该体系瓦解之后,世界范围内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该理论再次被重视。相对于存款保险体系的微观保护作用而言,最后贷款人对市场起到的是宏观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建立我国存款保险体系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逐步完成向最后贷款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国内外央行再贷款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作用日渐显现、但也备受议论的现实。本文在对我国央行再贷款制度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央行再贷款制度及其功能的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完善和拓展再贷款制度及其功能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好最后贷款人职能的金融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有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承担救助责任的制度,容易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获取高额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而投资者也把防范风险作为国家的义务,盲目追求  相似文献   

18.
金融安令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防止银行挤兑和危机蔓延的同时,削弱了市场纪律,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影响金融稳定.目前我国金融安全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加快制定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完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加强银行业市场纪律,以构建我国激励相容的金融安全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金融危机对美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影响入手,全面论述了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基本做法,深入分析了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失,对完善我国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从科学界定最后贷款人的法律地位、逐步完善最后贷款人的法律法规、积极实施"模糊"与"透明"相结合的救助规则、注重加强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被援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切实强化最后贷款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以偿付性救助为主要特征、以再贷款为主要形式的最后贷款人(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缩写为LOLR)制度,对暂时缓解我国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消除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恐慌心理以及稳定金融市场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会产生道德风险、央行亏损、通货膨胀等多种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