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九种主要形式进行了分析,探讨阵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并据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办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姚树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性目标乃是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如何建立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是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的问题,是法制不健全与市场不完善的问题,也是新体制发育相对滞后的问题。因此,转换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完善法制体系与市场体系、建立资产社会化的新体制是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崔占国 《冶金财会》2006,25(7):24-25
<正>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了MBO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期对我国MBO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吕杨  刘梅 《冶金财会》2001,(11):12-14
<正>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然而从总体上也应看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保值增值潜力巨大。而且,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丧失中,显性和非法的国有资产流失成了主流,其方式与途径更加趋于隐蔽和“合理”。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国有资产流失已经困挠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日趋严重,也为社会埋下不稳定因素。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忽视国有资产的管理,以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如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已成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首要的任务。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流失透析吴敖忠卖掉、骗掉、偷掉、废掉、坏掉、亏掉、分掉、贪掉、流掉、拖掉、损掉、吞掉、炒掉、保掉、沉掉、转掉、花掉、罚掉,国有资产流失途径不一而足。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纵横交错,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卖掉国有资产在“关...  相似文献   

10.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机制尚未完善,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改制行为不规范,对改制工作监管不够,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损害国有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1年5月18日之前成功上市的21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广泛存在且不规则分布于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一是对该类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了基于常规和非常规无形资产的统计分析,并指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困境源于相关学科尚未就同一现象形成共识。二是研究了各类无形资产与市净率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已初步具备发现和评价无形资产的功能。三是研究了政府补助、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对无形资产的影响。四是就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质量和促进该类企业实施无形资产优化战略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999—2002年间实施了MBO(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对这些公司的业务、财务、股本、管理、行为等特征以及收购定价、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证检验。通过研究,我们认为,MBO并不是“国退民进”的重要途径,成功实施MBO的企业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条件;MBO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争论实质上是公众和政府对国有存量资产改革中“分配的公正性”问题的理解与管理层对该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EMBO(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可以作为从企业层面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正性和合法性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0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实证研究测算了工业企业各项资产的相对效率及技术资产的利润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资产的利润率要高于固定资产及人力资产;技术成熟度不同、规模不同及所有权性质不同的行业技术资产利润贡献份额不同。企业应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投资效率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划分投资转化过程子阶段的基础上构建投资效率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运用二阶段网络DEA方法测算我国创业板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2012~2014年投资效率值及非效率投资的改进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利润产生子阶段投资效率较低,并且研发支出、无形资产以及长期投资三方面的投资冗余现象明显,但是多数上市公司两个阶段的投资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向双重高效。  相似文献   

15.
张婧  曹慧 《河北工业科技》2021,38(2):97-103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纵向研究股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然后再选取4家具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案例研究,分析不同的制衡股东性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房地产行业内,万通地产的股权结构由一股独大转变成股权制衡的局面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横向分析对比张江高科、绿地控股、光大嘉宝、阳光城等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可知,当都存在国有制衡股东时,与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佳;在制衡股东为非国有股东时,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更高。案例分析结果在其他类似房地产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应用场景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薪酬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发挥薪酬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提升企业业绩的激励作用更是建立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薪酬机制的焦点问题。文章通过对2005年~2006年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得到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所在区域、国家股比例和经营者任期是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水平的决定因素,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对薪酬激励效应实证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和持股比例的激励效应较强,高管团队的薪酬差距也有助于企业业绩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无形资产取得的研究成果入手 ,系统分析了无形资产经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尤其是无形资产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文章认为 ,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 ,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同时 ,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效应分析 ,提出了加强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培育、提升和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 ,为进一步深化无形资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家族型上市公司中,创始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威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造成公司价值的损减。这时,经理人是否会为了保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职业操守与创始股东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本文基于社会资本分析视角,将创始股东控制权威视为对经理人的社会资本控制,将经理人保持职业操守赢得的收益归为从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的社会资本支持。然后,根据上述两个概念构建了经理人决策模型,详细解读了国美电器治理实践中的"控制权冲突"事件。经研究得知:理性的经理人会综合权衡创始股东控制权威和保持职业操守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并以此选择是否争夺创始股东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国有经济改革面临的两对基本矛盾入手,讨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提出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与垄断性领域国有资本从管理体制上分开,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国家控股公司和承担基础性公益服务的公法人组织三种出资人体制的总体思路。认为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管理应当完全"去政府化",而在垄断领域,政企分开的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关键是在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