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育期合理灌溉的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有水壮苞,干湿壮籽。深水返青水稻移栽后,根系受到大量损伤,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这时如果田中缺水,就会造成稻根吸收的水分能力大大减弱,叶片丧失的水分多,导致水分入不敷出,轻则造成返青期延长,重则卷叶死苗。因此,水稻禾苗  相似文献   

2.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主要表现为水稻移栽后10-20天,秧苗发根受阻、蹲苗不长、分蘖少且迟、叶片僵缩、稻株簇立。水稻僵苗可导致水稻生育期推迟10-15天,产量降低10%-25%,严重的减产35%以上。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高。为了明确水稻僵苗成因,  相似文献   

3.
《江苏农村经济》2010,(10):45-45
水稻最佳追肥期:水稻对氮肥的吸收是从返青后开始逐渐增加的,分蘖盛期才达到吸肥最高峰。为了促进水稻早发棵、早分蘖,应早施和重施分蘖肥。一般可在插秧后7~10天,每亩追肥尿素10公斤,抽穗时再追施尿素15~20公斤。  相似文献   

4.
水稻僵苗的主要类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主要表现为水稻移栽后10-20天,秧苗发根受阻、蹲苗不长、分蘖少且迟、叶片僵缩、稻株簇立。水稻僵苗可导致水稻生育期推迟10—15天,产量降低10%-25%,严重的减产35%以上。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高。为了明确水稻僵苗成因,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治,我们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田间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虽很早我国就引进,但其技术仍有许多难题未能突破,导致技术不稳定,秧苗素质较弱,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开封市水稻2009年因缺水问题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17.39万亩减少至13.66万亩。旱育控水的办法培育长秧龄适合我市移栽稻来水较晚的情况,能够解决我市因缺水而未能育苗问题,因此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在我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虽很早我国就引进,但其技术仍有许多难题未能突破,导致技术不稳定,秧苗素质较弱,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开封市水稻2009年因缺水问题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17.39万亩减少至13.66万亩。"旱育控水"的办法培育长秧龄适合我市移栽稻来水较晚的情况,能够解决我市因缺水而未能育苗问题,因此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在我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正>问:各种农作物最佳追肥期一般是什么时候?答:现简单介绍如下:玉米最佳追肥期在平衡施肥的原则下,玉米在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是吸收营养的高峰期,一般可在拔节前后追施第一次肥。每亩追施10公斤尿素;在抽雄穗前7~10天,应追施第二次肥,每亩可再追施20公斤尿素。如果底肥和种肥较充足,土壤又很肥沃,可集中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除草进行深施肥。水稻最佳追肥期水稻对氮肥的吸收是从返青后开始逐渐增加的,分蘖盛期达到吸肥  相似文献   

8.
一、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水稻进入分蘖盛期,也就是秧苗移栽后20天左右(指长势良好的秧苗而言),应查看稻田中有无稻飞虱发生,若发生量小,可用敌敌喂乳油或可湿性优乐得粉剂兑水喷雾一次。40天后喷雾第二次。水稻后期,即移栽后100天左右,如仍有少量稻飞虱发生,则用上述同样方法防治第三次。这样,就可以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不受稻飞虱危害。  相似文献   

9.
谭俊源 《农家之友》2006,(11S):27-27
所谓粒肥,就是抽穗至齐穗期的追肥。施用适当,能延长叶片功能期,有利于维护根系活力,加快灌浆速度,提高结实率,增加干粒重。施用不当,勉强追施粒肥。会也产生不良后果,主要是使植株体内氮素含量过高,造成植株贪青晚熟,空秕增加,粒重降低,而且招致病虫害,影响产量。因此,生产上要巧施水稻粒肥,要掌握好以下几要点。  相似文献   

10.
《农民科技培训》2012,(11):31+34-31,34
技术概述:超级稻“稳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结合我国现代稻作技术发展,主要针对超级稻品种特性,在研究超级稻株型、分蘖生长、物质生产、根系形成等生长发育的生态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基础上,结合超级稻生长规律,从稳定穗数、增加粒数和粒重等角度,形成超级稻栽培的高产群体模式及其肥水调控方法,发挥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潜力和生产效益,实现水稻单产再上新台阶。应用该技术可提高水稻产量,还可提高肥水利用率,减少水分用量和用药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