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子晗  吴伟强 《生产力研究》2011,(9):142-144,15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者存在利益博弈。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状况、发展优势、各主体间利益博弈等问题进行分析,对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针对西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制度上的可行性建议,以求达到优化西安市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惠宁  杨渊博  卢月 《生产力研究》2012,(7):150-151,221
为了全面统筹西安地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评价西安市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文章选取西安市六区四县2009—2010年的相关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判断,得出阻碍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探索适合西安市自身的城乡发展模式,以促进西安市城市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更好地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洁  陈小敏 《当代经济》2009,(21):92-9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大力推进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相应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而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大支柱也受到了巨大损失。多家酒店接连倒闭破产,许多高端酒店也面临市场萎靡、生产要素减少、人员流失等严重问题。通过了解西安市五星级酒店的发展现状,分析和研判疫情对西安地区五星级酒店带来的影响,结合疫情后当下酒店业发展趋势,提出疫情后西安市五星级酒店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行业内五星级高端酒店的复苏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点论证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循环经济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及工作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举措.从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和预警三个角度制定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标体系能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作出定量描述,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为现实经济中各地区和各部门开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盘县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发展势头强劲.同时,以煤电经济为支柱的单一型的工业经济也制约着盘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盘县急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盘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盘县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9.
刍议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比较和分析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理念与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春 《当代经济》2016,(10):58-59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内容和意义.作为“绿色经济”代表的农村循环经济,自然应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效用.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发展”内涵,概述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农村循环经济对“三农”的重要价值,探究“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绿色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提高区域核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存在形态,区域循环经济的内部性、外部性,对区域循环经济体制、跨区域循环经济管理和建立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皖江地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自然禀赋与相对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引来投资开发的热潮,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又不引起生态环境品质下降,因而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分析皖江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条件入手,释了产业升级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联,生态环境优化与循环经济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皖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区域协调为依托,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环保法律为保障,经济补偿为调节手段,技术创新为突破点,绿色GDP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经济发展能否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技术是否完善和成熟,能否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在研究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展嫁接技术和嫁接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且为新兴产业与已有循环经济体系联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它强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的历史阶段,必然有其发展的社会必然性.本文从自然资源的稀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四个方面谈一下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贸易大国,但是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的一个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一种生态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为改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冲 《经济研究导刊》2010,(12):180-18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工业发展有益,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探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呈现加快的趋势,但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产生了高昂的生态成本.针对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案例,系统测度了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西安市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尤其是人口、环境和资源体系问题严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将为政府监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这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为解决人类社会后工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资源瓶颈约束.打破资源瓶颈制约的途径是必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国家的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循环经济概念的阐述,对以城市规划为立足点的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思路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日趋和谐与人的绿色福利不断提升的过程.循环经济兼顾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是绿色技术按照某种生态的、经济的内在逻辑结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本文探讨基于生态学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框架,为构建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