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来源于欧美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土地过度分散,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处理过度分散的土地,弥补小农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缺陷,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章以家庭农场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家庭农场的优势、家庭农场的发展条件,总结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家庭农场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体制下,我国农业选择哪一种经营形式,才能既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和政策要求,又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培育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经营的发育和壮大,推动整个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与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形  相似文献   

3.
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争论与现代发展》一文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小农经济的论述,有不顾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之嫌,忽视了小农经济消亡的前提和逻辑,也不符合小农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笔者认为我国小农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在农业外部规模经济和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下,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农技、农机和劳动力的配置,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永久基本农田得到充分保护,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交给上海农村工作的一个历史任务。本文重点就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与实现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为止,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家庭农场模式被证明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的经营模式,但是,家庭农场模式并不等于小生产模式,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家庭农场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运用经济学均衡理论对发达国家家庭农场规模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及劳动—资本价格比的提高是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发展程度是各国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制造业工资高于农业工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家庭农场规模扩大的前提条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用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使得家庭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成为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有效手段。但是,美国的经验表明,当一国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家庭农场规模的变化不再由劳动-资本价格比和制造业-农业工资比决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基于资源禀赋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家庭农场切实可行。它以适度规模、劳动力充分就业、商业化和现代化经营为基本特点,有利于促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我国国情推算,到2030年我国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0.67公顷,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将达到26.7公顷。此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收益不同,我国各地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区域一体化与家庭农场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和 《农村经济》2008,(6):128-129
通过对美国家庭农场应对区域一体化的深入研究,该译文阐明了区域一体化对商业性与非商业性、城郊区与农村地区、负债高与负债低,以及农场家庭与非农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农场的不同影响.对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小规模经营的我国农村家庭如何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转型推动下,顺应政府的农业治理需求、家庭农场的服务需求和农业服务市场主体的转型需求,以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的农业服务型合作社应运而生。其结合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服务的规模化经营,以较低的组织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合作收益,并通过开展服务一体化以及在一体化下对利益结构的重新安排和服务锁定来凝聚成员,并且获得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领办人个人业务与合作社服务的互嵌,既形成了领办人运营合作社的动力,也实现了合作社对领办人的“锁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的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发展对地区农业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以及成为农业治理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出,因而农业生产依旧以家庭单位为主体,虽然近些年来规模化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这也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等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小农经济必然长期存在,研究小农经济的发展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村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由于小农经济是自发地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小商品经济,排斥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不能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同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同时由于生产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承受风险大,商品率低,而且缺乏有效的物质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同现代化生产也是格格不入的。基于上述认识,为避免小农经济导致农村中的两极分化,我国对改造小农经济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次是50年代初期,改造的思路是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实行农业合作化,再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环节的农业技术改造;第二个时期是在  相似文献   

11.
正规模经营面临着多元化的风险。以家庭农场为例,第一,面临过度规模化的风险。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土地面积存在逐年不断扩大的趋势。但适度规模不等于无限制地规模化,过度规模化后边际效益递减会降低家庭农场经济效率,并且会导致过度雇佣化,使得农业生产过度依赖于家庭成员之外的劳动力,背离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初衷和优势。第二,缺乏稳定、优质的季节性辅助劳动力。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实是,一方面家庭农场雇工时间与普通农户农忙时间重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劳动力青壮年缺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是在我国农村现有基础上建立的,是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实行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家庭农场的出现,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即我国家庭农场呈现出经营规模不同、经营品种不同、经营效益较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等明显特征。家庭农场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是也存在土地产权认识不明晰、资金短缺、劳动力缺乏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农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保险、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等建议,旨在为各地区制定发展家庭农场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建设农村小区域经济构想的提出及实践 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发展商品生产与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的矛盾,是在解放原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生产力。解决这个问题,势在必行的途径是发展规模经营。而目前多数地方不具备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搞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业专业队的条件,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而且这种形式农民不易接受。所以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和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最有效的经营模式之一,已成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是都市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衡量和确定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性尤为重要。[方法]以厦门市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数据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土地规模、资本投入、农业收入、农场主家庭劳动力人数、长年雇工人数、农场主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次数作为分析变量,对从事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蔬菜专业、水果专业家庭农场和多功能经营的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分别为 154、450、356hm2。[结论]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并未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能盲目推进统一标准的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模式。最后,文章从厦门市角度提出加快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政策,加大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以此引导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相似文献   

15.
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代表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向,区别于小农经济背景下单一家庭完全依赖自身资源独自耕种的模式,家庭农场是由多主体力量共同参与的结合体,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村委会是家庭农场经营组织形式中主要的参与主体。通过分析参与主体不同的目标取向与社会效益,发现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主需要获利,土地流出户要求保障,村委会要行使权力,基于不同目标取向,各主体的行为对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演变产生了促进或者破坏的社会效益。家庭农场主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稳定了农业种植行为;土地流出户追求流转利益最大化,破坏了乡村人际关系;村委会在家庭农场建设中收获了政治利益,但其寻租行为带来了村民信任危机。因此,为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要从微观角度出发,更多考虑参与主体目标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合理制定适合三个主体共同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荆楚 《山西农经》2024,(3):139-141+1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指出,农村农业要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助推器。但在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现实困境和障碍。通过研究分析我国家庭农场农业人才现状,总结当前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主要包括农业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缺乏吸引农业人才的渠道和机制、农业院校毕业生流失现象严重、政府对农业投入经费不足等,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以造就一支强大的农业人才队伍,助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结合近期在浙江、广东等地调研中了解的实际情况,认为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表现为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以适度规模为经营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标;家庭农场的兴起和发展是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家庭农场应当作为农业生产环节的主体,也可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单元;自然禀赋、生产传统、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获得等因素共同决定了"适度规模",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下应该以替代相对稀缺资源为创新投入点来实现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需要正确认识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规模化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在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共存的现实,不能"拔苗助长";"四化"建设同步推进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带动农村人口稳定转移、促进家庭农场达到适度规模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发展家庭农场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提出的重要命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一个急迫的任务。发展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家庭农场,既坚持了我国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能够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1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民增收保障长效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与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要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国家应把施惠重点放在农村,把农民受惠作为中心内容,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之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着手,构筑农民利益保护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机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小农经济特点,导致土地分割,严重缺乏规模效益,农业单位产出的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只有解决土地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庭农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更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及其现代化进程提高加快的关键。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合理借鉴既往职工家庭农场等试点经验,严格实施土地集体所有制,由家庭成员充当主劳动力,通过适当集中和倾斜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但对借发展家庭农场之名追崇土地私有化的观念应提高警惕与反对。本文主要探究了发展家庭农场的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