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2001-2012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产出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0.890,呈现出主销区、平衡区、主产区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时间变化,各地区的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均呈现出一定的递增趋势;(2)兼顾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碳汇测算出的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要明显高于不考虑农业碳排放、碳汇和仅考虑农业碳排放时测算出的技术效率;(3)考虑农业碳排放、碳汇测算出的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31个省份2004—2012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利用SBM模型度量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全面测算考察期内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通过核密度估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并就门槛面板回归模型方法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存在追赶效应;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提升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效率表现出双峰趋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减排具有显著门槛效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乃是农业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碳排放"最早在20世纪早期就已提出,近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有增无减,农业碳排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从县域视角出发,以湖北省江汉平原荆州市公安县为例,基于农业投入与生产过程中的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近年公安县农业碳排放量,运用Kaya恒等式变形公式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公安县近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农业碳排放强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59%。经济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均表现为抑制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实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ESDA)对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32%和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排放区集中于豫东南地区;碳排放强度多为Ⅱ级和Ⅲ级水平,空间分布更为均衡。23年来,河南省各地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整体上均呈扩大趋势,农业碳排放量的集聚趋势更为明显,高碳排放区域有向豫东南和豫北地区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趋向于均衡化发展。生产效率、劳动力和结构因素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未来河南省还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实现农业碳减排。  相似文献   

5.
估算了广东2000~2009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分析了广东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特征,进而对广东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的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产值增长、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平稳及农业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等是农业生产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广东农业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广东农业生产实现低碳化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及政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政策,同时归纳总结了国际上现代农业经营趋势为:以生态型、增收型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以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以农牧结合型农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并提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系统一体化、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在过往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较为乐观,成效比较显著,城市化进程也由此加快。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这也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导致农村大片土地荒芜,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此,河北省推出了农业生产托管六种模式来破解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在农业经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创新体现在生产托管,这也是我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农业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要实现生产托管,首先就要做到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大力低碳农业生产可以有效应对因碳排放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通过构建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低碳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为科学规划低碳农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以2005~2015年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为基础,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并对河南省低碳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2005~2015年河南省碳排放量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化肥碳排放量最大,约占碳排放总量的70%;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低碳农业综合得分是2005年的1.6倍,其中农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增长最快,增长2.4倍;2011年前后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明显,2011年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转型年份。[结论]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强调在开展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和改变,最终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影响作为河南省低碳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业资源投入,在今后低碳农业的发展中必须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循环和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是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和绿色农产品需求潜力分析,提出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功能定位、生产与开发组合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本质是降能节约,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低碳农业,也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求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农业生产,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本文就农垦企业发展低碳农业问题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现代渔业经济是实现渔业经济低碳化的重要渠道。本文从碳金融的交易机制出发,参考国外银行业参与碳金融的方式和经验,结合我国渔业现状,研究碳金融对我国渔业经济节能减排支持的方法和方式,对加快我国传统渔业经济向现代渔业经济的转变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对推进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给与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关注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文章以山西省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法对山西省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农业系统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2006—2015年的农业投入要素和畜禽养殖数量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1)山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状态,近年来农业碳排放总量维持在220万t左右,农业投入要素产生的碳排放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化肥、农膜、柴油、农药、灌溉和翻耕;(2)种植业碳排放最高的运城市约为36.359万t,排放最低的阳泉市为2.782万t,运城市是阳泉市的13倍;(3)畜禽养殖数量决定畜禽碳排放量的数值, 2015年山西省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大的是晋中市,排放量达到4 260.56t,养殖业CH_4排放量最小的是阳泉市,排放量为387.51t,晋中市的排放量是阳泉市的11倍;(4)受自然资源、农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山西省各地市的碳排放分布不均匀。[结论]建议农户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政府鼓励适当的农业规模化生产、鼓励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效益,合理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结合滁州市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南谯区碳排放总体成负排放,通过对1991-2005年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和总碳排放分析,全区碳排放呈不断减少趋势,从1991年的-1644510.1 t发展到2005年的-1614135.9 t。将现行土地利用规划(1996-2010年)碳排放与2005年碳排放对比,耕地比规划减排90.07 t、林地比规划少吸收3391.80 t、草地比规划少吸收13.46t、建设用地比规划多排18280.54 t,总排放距规划预期有很大距离。对2010、2015、2020年碳排放做出预测,全区总碳排放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减少碳排放,主要从节能和合理管理耕地两方面着手,并将低碳经济提到规划中。  相似文献   

14.
自21世纪以来,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日渐影响人类的生存,碳减排也成为全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碳汇渔业因其具有的良好碳减排作用应该大力推行发展。然而水产养殖自身的碳排放压力又十分突出,因此建立一个水产养殖碳排量计算模型,了解养殖活动各环节的碳排放量,对于规范和推进渔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水产养殖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并实证计算了某问卷调查养殖企业的碳排放量,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以2012年中国纸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分离两种效应,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方程与净初级生产力(NPP)法核算造纸原料贸易的碳减排效应,运用IPCC清单指南法核算纸及纸制品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纸产品贸易的鲜明特点导致其对国内碳排放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造纸原料的大量进口使中国减少对国内林木的砍伐,具有碳减排效应;另一方面纸及纸制品的净出口又增加了国内的碳排放,具有碳排放效应。中国造纸原料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明显,达1 902.11万t,相当于总蓄积量为1.805 709亿m3林木的年均固碳量;而纸和纸制品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并不显著,只有51.36万t;但总体而言,中国纸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分别计算种植业、畜牧业、农业生产用具碳排放量得出成都市近年来碳排放情况,为成都平原地区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研究与实践基础。[方法]选取2004—2015年科技发展财政投入数据与农业碳排放量,运用回归模型验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碳排放量的关系,探究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减排的促进作用。[结果](1)成都市的种植业碳排放在4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的减少;(2)化肥碳排放量在1999—201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农业灌溉碳排放量整体平稳下降而减少的势头还未放缓,其在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3)农业机械的碳排放最小也最为稳定, 16年来一直保持在1.6万t左右,碳排放强度也在0.017 t/hm~2上下,可见成都市农业在21世纪初到目前的农业机械使用量基本稳定,对其依赖性较弱,有进一步减排的可能。(4)技术因素对减少农业碳排放具有驱动作用,并且随着技术资金投入的增加,减排工作会进入到"瓶颈",碳排放量减少的速度将逐渐放缓。[结论]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发现技术、制度、文化与农业碳排放量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应从制度、技术、文化3个方面推动创新。  相似文献   

17.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8.
Finland is committed to the EU goal of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80% from the 1990 levels by 2050. We examine the potential role of the forests in fulfilling this goal in Finland. We base our analysis on the six scenarios that supported the parliamentary process of preparing Energy and Climate Roadmap 2050 for Finland to which we contributed by providing the assessment of forest sector development. While the scenario paths show that a systemic change to achieve the 80% target is possible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wood for energy being an important tool to cut emissions, our projections here show that an increase in forest carbon sink alone could play at least as important a role in improving the carbon balance. As the Finnish forests are growing clearly more than the projected removals of wood biomass are, Finland's carbon balance in full carbon accounting might become negative already before 2040 thanks to the forest sink. The forest growth might come to offset all other emissions sources even without other measures and still allow 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wood for materials and energy. Nevertheless also other emission saving measures are needed because there is currently a cap which limits the use of LULUCF sinks as an emission reduction tool, and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at some future point of time the forest sink will saturate while being vulnerable to many risks at the meantime.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