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 从分类上说,一国的总体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几个大类,数据表明近年来国民储蓄率的提升非常明显,2009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9%,占2009年全球储蓄的28%,毫无疑问这个储蓄率是排在世界首位的.  相似文献   

2.
尽管中国居民储蓄率在过去20年没有增加,但20%依然是一个高比例。3月20日,央行发布《2015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方面,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5.6%,较上季提高0.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18.5%,较上季下降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5.9%,较上季下降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王佐 《科学决策》2007,(1):60-60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的文章说,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其中,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近几年还在下降),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主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及其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晓伟 《特区经济》2011,(10):65-66
本文从储蓄结构深化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提出降低我国储蓄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具体对策是尽快出台调整企业储蓄率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及完善金融体制,还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与金融资产结构,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储蓄率高以及财产性收入较低。实证结果发现: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庭,非财产性收入均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原因是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低。为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并扩大消费需求,认为要在增加居民财富积累的同时,让居民拥有多元化的投资与金融理财工具,优化风险性金融资产供给结构,规范金融市场发展,从而为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提供稳定收益率。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过去一段时间内,衡量居民间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的基尼系数有较大增长,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对于建设和谐礼会意义重大。二是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相似文献   

7.
梁万泉 《改革与战略》2009,25(11):35-37
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过高的储蓄率会加重内需不足进而引致经济衰退,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研究中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性,通过考察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强弱和结构,分析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性在下降,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呈现U型特征,不同阶层和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存在差异:农村收入流动性高于城市,但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流动性较弱,收入分配格局有僵化趋势。收入结构、家庭特征、工作状态、职业特征和地理位置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显著,增加居民商业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高其受教育年限,增加其从事第二职业的机会,监管和规范政府官员、国企高管、垄断行业员工的薪酬,是打破收入分配僵化格局,保障机会公平的良方。  相似文献   

9.
初帅  孟凡强 《南方经济》2017,36(10):16-35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数据(2007年与2013年),在断点回归设计的框架下分析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收入及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59年左右,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85年左右。第二,在断点回归的设计下,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11%,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8%,高于OLS的估计。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教育回报并不存在城乡间的马太效应,但并不意味者城乡间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缩小。第三,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显著促进了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的提升,有效抑制了城镇居民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教育回报高于低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刊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的文章说,人们在谈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时候,想当然的理解是居民的储蓄率过高.近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还在不断攀升,从1996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相似文献   

11.
刘阳阳  王瑞 《南方经济》2017,36(2):40-61
文章首次从教育选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建立了教育回报的代际交迭模型,推断出富裕家庭教育回报率高这个事实会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作者使用1992年至2009年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推论进行了论证,实证结果表明出身"寒门"的子女期望教育回报率更低,这拉大了与富裕家庭群体的收入差距,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自2001年来,家庭因素带来的教育回报差异能够解释19.1%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引入工具变量的结果表明,真实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作者进一步模拟了"新常态"下的贫富差距状况,结果表明,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会使得基尼系数扩大6.1%。  相似文献   

12.
日本曾经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储蓄率发生了显著变化,呈下降趋势。日本储蓄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本国经济,还将影响世界经济。通过储蓄理论与最新经济数据分析得出日本储蓄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及社会保障因素。研究日本储蓄率变动对中国调整高储蓄率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经验回报,和农民工的条件收入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的数据有两套,一套来自于1999年农业部在河北、陕西、安徽、湖南、四川和浙江6个省农村地区进行的住户调查。另一套来自于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民工收入转移抽样调查。因为是否出外打工是一个内生的经济选择,在估计农民工教育回报和经验回报的时候,我们做了选择性偏差的纠正,得到教育回报约为5.36%,零年经验回报约为8.4%。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主要是农民工收入分布的研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我们估计了农民工收入的条件均值和条件分布。两部分内容得到的一个共同结论是小学教育对农民工收入影响不大,初中及以上教育增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和政府的收入份额相对较多,居民所占份额相对要小,政府所占份额基本与以"高税收、高福利"举世闻名的北欧国家相当。  相似文献   

15.
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把中国的高储蓄归因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即传统上中华民族崇尚节俭,中国居民缺少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的购房需求以及对子女教育支出的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都使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大大增加(如:齐天翔,2000;于永胜,2003;施建淮、朱海婷,2004)。中国储蓄率为什么居高不下?本文试图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寻找答案。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7,(18):60-61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是高收入户只有2.45。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字,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7,到2001年扩大到1:5.39;1990年,农村高收入户的居民收入与低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6.7,到2001年上升到1:9.3;若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加总,然后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总收入的比重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过去十几年里,农村人口所占收入比重由1990年62.2%下降到2001年48.5%,而城市居民所占收入比重由37.8%上升到51.5%,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来看,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高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迅速上升、低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城市人口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扩大、农民占有的收入份额不断缩小,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日益严重.而随着我国居民不平等状况的加剧,目前在我国的居民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个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变化我国三者收入分配关系总的变化趋势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大幅度调整和显著变动转变为90年代以来的小幅调整和相对稳定。经过20余年的调整、变化,政府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33.9%下降为1999年的18.2%,企业收入比重由11.1%上升为13.3%,居民收入比重由55%上升为68.5%。如以十等份表示,可把改革开放以来三者分配比重变化大体概括为从1978年的3:1:6变为1999年  相似文献   

19.
张积林  陈哲 《中国经贸》2010,(22):118-120
本文通过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及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基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模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给出了行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选取了证券市场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成年人口比例四个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建立以中国居民储蓄率为因变量的生命周期回归模型。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计量检验、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认为,证券市场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影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成年人口比例则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20.
汤清  何月冰 《改革与战略》2011,27(5):25-27,49
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发,得出我国GDP增加额主要流向企业和政府,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造成我国投资过剩,内需不足;而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率,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居民在城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得出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女性的边际消费率较高,年龄介于35-44岁的居民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文章认为,为拉动内需而转变发展方式应从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抑制高房价、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女性就业率和加大社保与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