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2035年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任务,而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育人质量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文章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意蕴、教育特色、培养向度等出发开展研究,尝试提出课程思政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力,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之一,尤其需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此,本文从"大格局"思政的角度出发,厘清"课程思政"内涵,探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三横五纵"育人路径,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和网络交流手段的微信"朋友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以致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借助"朋友圈"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加以分析,提出了自己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要认真梳理总结目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二者相统一的积极促进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挖掘育人要素、拓宽思政教育载体,抓好教育引导、彰显人格魅力等方式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加快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立体化发展,提...  相似文献   

5.
魏家丽 《数据》2022,(4):168-170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现阶段下,面对国家战略和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面临着在机制上、内容上、形式上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应对当前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探求二者在相互促进、多维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重要策略与路径,不断健全深化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与我国思想政治要求和产业需求融合接轨。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最终目标,当前医药院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制度与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课程思政教师认知不到位、课程思政教师育人能力不高等问题.本文从医药院校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与保障机制、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素养、加强专业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沿阵地,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思想认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探索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对思政相关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与探讨,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面对“大思政”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共青团作为独立运行的个体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必须与其它的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环境相互协同。探索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的重点工作,本文重点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实现研判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探索总结高职院校在“大思政”背景下共青团协同育人的规律经验,着力研究并系统地构建共青团协同育人的工作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具有门槛低、生源大众化的特点,导致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层次、能力素质等方面较大的差异,这给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造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偏向滞后,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文化可以实现融合。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融入了新鲜血液。为了进一步探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如何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本文首先对校企文化融合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改革方法进行探究,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得以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代春兰 《企业导报》2012,(22):196-197
基于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认知高职商科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分析了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提出了高职院校商科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新模式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促进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新模式建设中的应用,本文拟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新模式建设中的意义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其存...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已经取得许多突破,呈现不断进步的趋势,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多个环节,仍然需要大力改革。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策这几项内容展开论述,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对策为论述重点,希望通过全员育人、网络教学、思政实践等对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引领一批批高职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魏晓红 《活力》2022,(4):49-5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对文化育人的重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后,着重分析了融入的意义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在其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思想素养培养情况,在这种教育模式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呈现出人格缺失的多种社会现象。而“三全育人”教学理念的提出,对目前高职教育现状进行了改善与调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完善与创新,课程思政作为实施“三全育人”中全过程育人的主要内容,被有效地实施到了课程教学当中。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学专业课程专业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全方面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集体备课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三进"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路径.  相似文献   

16.
张洁 《数据》2023,(1):171-172
课程思政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矛盾日益突出,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的教育规模也在迅速扩大的同时,构建高职商科类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必要性也在不断增强。在对高职商科类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的基础之上,对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构建的内容与实施途径进行了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三全育人”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课堂,而应该同时融入实训课环节,以实现在更长时间上、更广空间上、理论结合实践的全面覆盖,提升育人成效。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课存在重视理论课课程思政,较少涉及实训课程思政的现状。本文以金融服务礼仪实训课为例,从“实训课”“金融专业”“礼仪课”三个视角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以此提升课程思政成效。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尊重学生共性、顺应学生个性、肯定学生个人价值的关键活动,是满足学生日常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发展需求的重要活动。高职教育开展思政教育能够为学生传递良好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顺应社会人才发展要求,响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基本特点,找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和新要求,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协同优化的对策路径,构建大思政格局,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石磊 《当代会计》2021,(2):164-166
在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文章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及背景,然后探讨了思政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会计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如何融合及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