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8年到2012年,中美双边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文章运用G-L指数,Bruelhart指数和Thom&McDowell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采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的数据,对中美水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从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因此,中美水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从增加水产品贸易的差异化;推动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联合国有关中美农产品贸易统计数据,对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研究。虽然中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呈逐年递减趋势,且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对2006~2016年的中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进行计算,认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不高,在24类农产品中,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占比较小,大部分农产品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波动幅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几年,中美之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高技术产品顺差,于是有学者认为,中美贸易结构互补性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中美贸易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产品内贸易。本文借助于G-L指数、修正后的G-L指数及Aqui-no指数等分析工具,通过对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认为得出上述结论尚为时过早,中关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春霞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7):253-254,229
本文基于1995-2007年的中美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对四大类18章农产品的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综合测算和分类测算,探讨两国历年来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了解促进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所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在该类产业的发展提出适当的建议。结论是中国与美国的农产品存在较高水平产业内贸易,并呈阶段性变化。今后我国仍应更加丰富农产品品种,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以扩大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间,中美两国农业部门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例增长迅速。其中,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比例最高,且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林业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比例居第二位,且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鱼和新鲜、冷藏或冷冻及其他海产品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居第三位,且水平产业内贸易比例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例相当;牲畜和畜产品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比例最低,且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GL指数)结合汽车贸易数据,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现状,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以衡量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水平。然后对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外贸竞争力的关系分析。最后给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外贸竞争力提升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模式主要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当前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贸易模式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利用1998—2015年SITC十类产品的进出口数据对台湾贸易产品的Lafay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台湾对外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分别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要素禀赋差异而发生。进一步构造基于RSCA指数和TC指数的贸易模式背离倾向指数(H指数)可以发现,台湾对外贸易整体上存在净出口能力水平大于比较优势水平的正背离倾向。  相似文献   

8.
论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文章应用克鲁勃和洛德提出的GLIIT指数,对我国自1992年到2003年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跨国家、跨行业的计算。文章中的行业划分主要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第三版(SITC,Rev.3)的划分。计算结果发现不论是跨国家还是跨行业产业内贸易,我国主要是垂直产业内贸易,平均占到总产业内贸易的70%以上;另外我国跨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有上升趋势,波动比较小,但跨行业产业内贸易波动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2001-2003年间的机电产业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海峡两岸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对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为湖南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地位十分重要。在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背景下,湖南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面对中美贸易战,湖南应通过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对美贸易结构、促进贸易伙伴多元化等举措来应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我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计算中韩近年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了在过去12年间,中韩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有了大幅度提高,贸易结构不断变化,工业产品贸易占主要份额,工业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正逐渐取代产业间贸易而成为中韩贸易发展的一个趋势,中韩贸易结构正处于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平分秋色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北京市12个服务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与产业内贸易两个角度,利用RSCA、Lafay指数对北京服务贸易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服务贸易整体处于比较劣势状态,服务贸易由资源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贸易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移。同时,利用Galton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北京服务贸易模式的Cantwell变动效应,结果表明:以RSCA指数衡量的专业化程度与以Lafay指数衡量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JB检验选择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进行衡量,结果显示:北京市服务贸易专业化程度略有下降,发展较为缓慢,为渐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中国与东盟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993年的0.37提高到2001年的0.67,年增长率为97%;同期制成品分别为0.43,0.73,年增长率96%.若以0.5为界,97年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97年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二者之间的贸易出现了从产业间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迹象,且增长速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技术开发》2015,(18):114-115
文章选取1999~2013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数据,采用GL指数计算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有些农产品只有进口或出口现象;根据前人总结的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因素,并结合广西现状得出影响广西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为人均收入水平、市场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影响因素的真实性;最后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对中国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中美高技术贸易所具有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构成不平衡和我国贸易竞争力薄弱的特点;再通过对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技术创新角度找到影响高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为促进两国贸易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贸易相似度指数、Lafay指数、市场提供指数与增加值分解方法,分析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比较优势差异与市场提供能力,进而考察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的合作与成长空间是否在面临缩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在低技术产品的贸易合作空间依旧在扩大,而在中高技术产品上呈现出更强的竞合一体化状态,竞争性与合作性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加强。中国应采取直接投资结构差异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产业合作、活跃企业创新投融资活动等措施应对中高技术领域的竞合一体化状态,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继续推动低技术产品贸易,并协助东盟改善产业环境,推动进一步的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17.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争端的核心。造成两国贸易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回归分析发现,FDI、中国加工贸易份额不断提高、FDI流入以及中国与东亚日韩,台湾地区的产品内分工等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都有正向的影响。调整两国贸易差额需要多种手段,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很难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中美等国在世界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1~2012年中美两国大豆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对中美两国大豆产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与分解,对中美两国大豆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提高中美两国大豆产业生产效率均产生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大豆产业生产效率的有效路径与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电子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来,我国电子产品(SITC76)对日本出口量均大于进口量,而电子产品是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是否能说明我国电子产品对日本具有竞争优势呢?本文从显示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分析1992-2006年中日贸易中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产品对日本的竞争力较弱,中日电子产品表现出非常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这种产业內贸易以垂直分工发展为主,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章构造中美出口和进口贸易模型,通过 VAR 模型和 VEC 模型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表明: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长期内升值有利于中国对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汇率波动短期内对出口的冲击大于进口,长期内有助于中国对美出口,对进口无影响.中美两国要调整各自贸易结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止汇率大幅波动,才能最终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