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南京邮电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无线数据接入技术与设备:蜂窝数字分组数据(CDPD)系统,于近日通过专家组验收。这套系统包括5个移动终端、1个移动数据基站和2套移动数据中介系统,可以实现在一条固定的  相似文献   

2.
一、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无线代替交换机到用户电话之间的连接,即无线用户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亦称无线接入,成为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80年代以前,用于无线用户环路的主要技术是各种用户无线电系统。由于技术落后,成本高,故使用极为有限。而今天,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和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给它带来了新的生命。无线接入技术吸收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和无绳电话系统中飞速发展的各种新技术,特别是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采用,使之在提高频谱利用率、话音质量以及降低设备成本  相似文献   

3.
“小灵通”即无线市话(PHS),采用微蜂窝技术,以无线方式接入固定电话网,使“小灵通”电话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可随身携带使用。其收费标准与固定电话一样,也是一种超低辐射的“手机”。它的前身是日本的PHS,UT斯达康对它进行了改进,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1999年底全世界已拥有270万线的容  相似文献   

4.
包东智 《当代通信》2003,(10):40-45
“小灵通”即无线市话(PHS),采用微蜂窝技术,以无线方式接入固定电话网,使“小灵通”电话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可随身携带使用。其收费标准与固定电话一样,也是一种超低辐射的“手机”。它的前身是日本的PHS,UT斯达康对它进行了改进,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1999年底全世界已拥有270万线的容  相似文献   

5.
CDMA2000是技术领先的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中的一个,使移动终端能够以较高带宽接入IP网,人们在广域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网络连接,不间断地接受通信和信息服务。局域覆盖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对广域的蜂窝CDMA2000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无线接入带宽,因此有必要无缝隙地融合CDMA2000和WLAN的无线接入,保证用户尽可能利用他们最想使用的方式无线接入互联网。  相似文献   

6.
近日,信息产业部以“信部科[2002]236号”、“信部科[2002]215号”文发布了“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No.7 ISUP信令测试方法”、“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 预付费业务技术要求”、“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接口技术要求”、“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交换点(SSP)设备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赵莹 《当代通信》2003,(5):57-57
信息产业部以“信部科[2002]567号”文发布了“800MHz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智能网(WIN)阶段1: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分(MAP)测试方法(第2+阶段)”、“900/180D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业务控制点(SCP)设备技术要求(CAMEL2)”三项通信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8.
经济灵活的无线用户环路技术顾群无线用户环路的概念无线用户环路(WLL),又称无线接入系统(WAS)。从广义上讲,凡是在用户环路段采用无线技术(包括微波、VSAT、蜂窝通信、无绳电话等)提供电信业务的无线传输系统均属于无线用户环路技术。但目前国际上“W...  相似文献   

9.
1.对于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未发文明确使用频率和技术特性的无线接入技术,各单位对其进行技术试验或商用试验,须报信息产业部审批。 2.无线接入系统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在中国投入商用之前,须按照《进口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规定》或《生产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规定》领取“无线电发射设  相似文献   

10.
WiMAX技术概念、产生背景为了促进和认证符合IEEE 802.16和ETSI HiperMAN 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设备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并推动该技术的大规模使用,由一些主要的通信部件及设备制造商结成了一个工业贸易联盟组织,即WiMAX,而IEEE 802.16标准又被称之为“WiMAX技术”。WiMAX的全名是微波接入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 wave Access),又叫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又称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电子部“95”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在移动通信方面主要重点支持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无线寻呼机的规模生产;科研开发的重点是数字移动通信。预测“95”末期(2000年)移动交换设备产量达150—200万线。移动通信设备(蜂窝、集群、寻呼、无绳)达500—700万部。  相似文献   

12.
“本次展会没有出现信息领域里带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只是把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往前扎扎实实地推进了一步。”这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邬贺铨对’96国际邮电通信及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展览会的评价。他说,本次展会显示出通信网正往高速宽带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个人通信仍是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无线接入技术中解决“最后一百米”的WIAN技术近年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无线接入技术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无线接入是指从公用电信网的交换节点到用户驻地网(CPN)或用户终端之间的全部或部分传输设备采用无线手段的接入技术,即用无线传输代替接入网的全部或部分,向用户终端提供电话和数据服务。将用户终端与核心网路进行连接的无线传输设备称为无线本地环路WLL(Wireless Local Loop);由无线接入系统所构成的用户接入网就称为无线接入网。  相似文献   

15.
高泽军 《当代通信》2006,13(9):102-104
WiMAX技术概念、产生背景 为了促进和认证符合IEEE 802.16和ETSI HiperMAN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设备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并推动该技术的大规模使用,由一些主要的通信部件及设备制造商结成了一个工业贸易联盟组织,即WiMAX,而IEEE 802.16标准又被称之为“WiMAX技术”。WiMAX的全名是微波接入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又叫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又称为广带无线接入(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BWA)标准。WiMAX论坛由诺基亚、Harris Corp、Ensemble Communica-tion和Crosspan网络公司于2002年4月发起成立,之后WiMAX论坛进行大幅扩军,不仅吸收了Alvarion、Aperto和AirSpan等无线宽带接入厂商,而且将Intel、Proxim和Fujitsu等802.11厂商也纳入进来,同时OFDM(正交频分复用)论坛也加入到WiMAX论坛。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从接入网的定义出发,无线接入技术应包括移动无线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两大部分,它们都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在这里是指从交换节点到用户终端,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手段来实现连接。  相似文献   

17.
一、简介 随着数字蜂窝网络GSM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无线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GSM系统的分组交换无线数据业务GPRS(General PacketRadio Server)也逐渐推广普及。GPRS是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它可以让多个用户共享某些固定的信道资源,它对数据流量的处理是进行分组传送,所需的网络接入  相似文献   

18.
张勇  朱祥华 《当代通信》2005,(17):68-71
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积极推动者。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IEEE已经制定了802.11WLAN无线局域网标准和802.16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制定802.20下一代MBWA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标准。下面对这三个技术标准分别做更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部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工作 为使 PHS( PAS小灵通等,以下统称 PHS)能健康有序地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协调发展,信息产业部决定:   ( 1) PHS作为市话系统的补充与延伸,定位于小范围低速无线接入。应用范围限定在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等的语言和数据通信服务。   ( 2)拟对电信企业开展 PHS业务实行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同时,对 PHS无线接入设备实行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管理。具体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 3)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其各地电信…  相似文献   

20.
如果在采用WLAN系统的大楼或者其他场所没有敷设有线设施,则可以利用LMDS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接入internet,在这种组网条件下,将WLAN系统的无线网桥或无线网卡的以太网接口和无线接入系统终端站的以太网接口相连即可。价格便宜的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和手持式设备的日趋流行,以及Internet应用程序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用户需要随时进行网络连接,因此一种联网的方式已经从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