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谭镜 《改革与开放》2013,(17):5-6,4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人民之梦。它的提出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奋斗的勇气,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坚持科学理论,坚持中国制度,同时需提高政府执行力,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相似文献   

2.
江涛 《特区经济》1993,(6):40-42
<正> 一、我国与独联体国家经贸发展概况(一)我国已与独联体各国建交,双方高层人员互访频繁,并相继签订了有关协定和议定书。1991年12月27日,我国政府正式宣布承认独联体11国及格鲁吉亚的独立,并与俄罗斯联邦共同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各项原则仍为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共同承担前订条约和协定所规定的义务。我国已和独联体各成员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且互设使馆或商务代表处。我政府代表团曾在1991年12月26日至1992年1月7日间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哈萨克等中亚五国进行访问;1992年1月9日至19日间我经贸代表团又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三国访问;1992年2~3月间,乌兹别克总统、哈萨克总理、白俄罗斯部长会议主席、俄罗斯联邦对外经济联络部长曾先后访华。此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及高级官员,包括俄联邦总统叶利钦也陆续来我国访问。在这频繁的往来中,我国与独联体各国商谈并签订了政府经贸协定,与哈萨克和乌兹别克还分别签订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贯穿其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以及要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道路的关系、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与中国模式的关系。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和处理好这几个关系,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顿时引起了举国上下、海内外的热议。深刻认识"中国梦",我们要理解其内涵,而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来认识我们在追梦圆梦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并坚持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路径,相信我们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内涵,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全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张新 《魅力中国》2013,(32):46-46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耍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秋分一过,天气凉爽不少,然而,10月烟台的角角落落,艺术的火焰却丝毫不减,并且越来越烈,其中原因,正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悄然来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11日晚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表示,中国艺术节创办26年来,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成为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艺术盛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指出,希望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办成一届"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将近35年,中国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的突出,中国的发展往何处去,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困惑摆在我们面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丽中国"的优美画卷。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宣传员.中国元素在苏联电影中表达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在融入中国元素的苏联电影中体现了中国建筑、服饰、自然、动物等文化元素.作为"他者视野"的表达客观上强化了中俄文化的融合和电影文化的交流.电影人通过他们的创作,将精彩的形式和动人的叙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电影用影像记录了那些故事、精彩画面和文化元素,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改革与战略》2011,27(1):120-123
文章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与现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目前面对的环境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研发问题、市场功能问题和产业结构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三个方向:一是注重研发,二是市场转型,三是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互通蓝图下,发展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实现持续突破,但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等问题却仍旧存在。在分析了互联互通蓝图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要素配给效率低等主要影响因素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先进制造业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突破核心技术、培养数字化人才、形成与智能化发展相符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中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式微折射了后西方时代的来临,也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然而,直至今日尚不存在系统、完善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本质上涉及中国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大背景,因此不仅要从学科建设等硬环境中探寻对策,更要从中式文化传统中追溯求解。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学习型文化、多样性文化,加之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中国产生西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天下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和谐理念等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中国有望通过塑造"全球中国"身份,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构建起超越西方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世界危机重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面临深刻自我反思的今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正在开启。其内涵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其路径是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是在政府的积极指导下进行的,英国的大学是从事当代中国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英国大学已开始逐步将中国问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当代并获得了巨大发展,在研究机构的设立、研究动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利于当代中国研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和文化形态,如党的基本理论和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不会忘记30年前的那一天——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阁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材工业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浩大的亚运工程建筑,国产建材达95%以上,使国人欣慰。"中国建材业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1990年10月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外记者、游客参观了亚运会数十座蔚为壮观的比赛场馆、接待场所后,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赞叹。亚运会工程建设只是一个窗口,未反映出建材工业的发展全貌,但勿庸置疑,它已向世界证明:中国建材工业有足够的力量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我国建材行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部分,已形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布局相对合理、服务范围十分广泛的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的基础工业之一。据统计,全国建材企业总数25万个,从业人员1300万人。其中全  相似文献   

17.
韩凤霞 《重庆与世界》2014,(3):61-63,71
总结9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可以看到,我们党在弘扬与培育中国精神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确保广大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墙     
荆强 《走向世界》2005,(5):60-67
筑墙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从穴居、巢居,到建造简单的房屋,人类为了自身的私密和安全,发明了墙.墙又由个体的墙扩展到了群体的墙,于是又有了院墙、城墙、国墙……中国筑墙的历史几乎与国家的历史一样长,而自从有了墙以后,家也好、城也好、国也好,似乎都离不开墙了.  相似文献   

19.
<正> 从1984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兼并现象,1988年进入到一个高潮。被人们称为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之后企业改革的“第三次浪潮”。到目前为止,企业兼并已遍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至少有1500多家企业在竞争中被兼并。因此,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这一新情况。从法律角度探讨其存在的形式、特征及其管理方法,对于我们在治理整顿的大环境中正确引导和管理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一、企业兼并是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企业不能作为商品”的教条我国的企业体制改革,原先主要从如何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考虑,而对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少涉及,因此缺乏企业间优胜劣汰、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的机制,国有资产的存量部分长期处于僵化的沉淀状态。企业兼并的出现,突破了企业不能作为商品的教条,为搞活固定资产存量找到了一个途径。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第一,为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供了新机制。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0.
<正> 财政信用,是指财政部门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进行筹集、运用、管理资金的一种形式。对于专门管理、发挥信用资金功能作用的机构,本文则称之为“第二财政”。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财政信用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国不少省、市及县财政部门都建立了财政信用管理机构,对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拓宽了理财领域,打破了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